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
部件: 戉 (包括子部件) 共 15 字

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
上一頁 | 下一頁1 - 10
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
甲金文象鋒刃向下之斧鉞形(吳其昌),斧鉞是軍權的象徵,因以稱王。
」是把「」字轉九十度,把全字轉向以與原字區別。早期金文底畫呈弧形,且弧筆豐厚,仍保留鋒刃之形。後期金文底畫線條化為一橫,容易與「」字相混,其區別是「」的首兩橫畫較接近,而與底畫距離較遠,而「」字三橫之間的距離相約。後來為了進一步區別二字,遂於「」字中加點。
甲骨文「」、「」用同一個字形來表示(林澐),因為斧鉞既是王權的象徵,又是武士所執持的器具。參見「」。
甲骨文多表示商王,《合集》5193正:「貞:王歸」。
金文表示君王,無叀鼎:「王各(格)于周廟」,意謂王來到周廟。攻吳王鑑:「攻吳王夫差,擇厥吉金,自乍(作)御鑑」,意謂吳王夫差選擇堅硬的青銅,鑄造日用的鑑。「王子」即王的兒子,王子午鼎:「王子午擇其吉金」。
戰國竹簡表示君主、君王,《郭店簡.老子甲》簡13:「侯王能守之」。《郭店簡.緇衣》簡33-34:「穆穆文王」。《郭店簡.六德》簡39-40:「是古(故)先王之教民也」。《上博竹書二.從政甲》簡1:「昔三弋(代)之明王之又(有)天下者」。《上博竹書四.曹沫之陳》簡64:「此先王之至道」。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3:「十又四年,厲王生宣王」。又表示統治、稱王,「王天下」即統治天下。《上博竹書二.容成氏》簡42:「夫是以得眾而王天下。湯王天下三十又(有)一世而受(紂)作,受(紂)不述丌(其)先王之道。」意謂得到人民的擁戴才算是稱王天下。湯稱王天下經過三十一世換成紂即位,紂不遵循先王的治國之道。
《說文》:「王,天下所歸往也。董仲舒曰:古之造文者,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。三者,天地人也。而參通之者,王也。孔子曰:一貫三爲王。凡王之屬皆从王。𠙻,古文王。」
甲金文象斧鉞之形,是一種古兵器,「」的初文。
甲金文象斧鉞之形,是一種古兵器,「」的初文。《說文》:「戉,斧也。从戈、𠄌聲。《司馬法》曰:『夏執玄戉,殷執白戚,周左杖黃戉、右秉白旄。』凡戉之屬皆从戉。」甲骨文多假借為「」,表示年,《合集》37849:「今戉(歲)受禾」。金文用作本義,表示斧形兵器,虢季子白盤:「睗(賜)用戉,用政(征)䜌(蠻)方。」又用作國名,越王不壽劍:「戉(越)王不壽自乍(作)用僉(劍)」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斧鉞,代表權威、尊貴,引申表示吉祥。
甲骨文有兩種字形,第一種字形從◎從「」,上部象形不明,一說象勾兵,即青銅戈,有堅固之意(于省吾),一說象玉圭之形(勞榦、李學勤),玉為祭品,為祥瑞之物,故「」有祥瑞之意。第二種字形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斧鉞之形。古代玉斧用作禮器,是王權、軍權的象徵,由部族酋長擁有,故「」從「」引申有吉祥之意。
金文上承甲骨文第二種字形,從「」從「」,早期金文「」仍保留斧形,後期線條化而失斧鉞之形。
甲金文表示吉祥、吉利,井人鐘:「永冬(終)于吉」,師奎父鼎:「用匄眉壽黃耇吉康」。金文又用作人名和紀日名稱,「初吉」即「初干吉日」(王引之),指以十天干來計算,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中的任何一天,都可稱為「初吉」。古人以為第一的事物為吉善,因此把第一個干日視為月之吉日(黃盛璋)。「吉金」表示堅硬的青銅,王子午鼎:「擇其吉金」。
《說文》:「吉,善也。从士口。」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、「」皆是「」的聲符,所以「」是雙聲字。本義是存在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、「」皆是「」的聲符,所以「」是雙聲字。本義是存在。春秋戰國以後,「」、「」二字相混,故「」小篆訛變為從「」。甲金文多假借「」為「」。金文用作存在動詞,表示處於、位於,可忌豆:「隹(唯)王正九月,辰在丁亥。」「」是日時,表示時間在丁亥這一天。又通假為「」,中山王方壺:「賈忨(願)從在(士)大夫,以請(靖)郾(燕)彊(疆)。」表示司馬賈願依從士大夫,以安定燕國疆土。《周禮.考工記》:「坐而論道謂之王公,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。」
《說文》:「在,存也。从土,才聲。」
參見「」。
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,假借為地支。
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,假借為地支。金文象斧柄之豎筆彎曲。甲金文用作地支。《合集》13525:「甲戌卜」。康鼎:「唯三月初吉甲戌」。
《說文》:「戌,滅也。九月陽气微,萬物畢成,陽下入地也。五行,土生於戊,盛於戌。从戊,含一。凡戌之屬皆从戌。」
參見「」、「」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,或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是聲符,甲骨文「」、「」同形,「」象城邑之形,「」象斧鉞,會以兵器守城圍之意,是「」的初文(季旭昇、李艷)。
甲骨文有兩種字形,第一種從「」從「」,一說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是聲符,甲骨文「」、「」同形,「」象城邑之形,「」象斧鉞,會以兵器守城圍之意,是「」的初文(季旭昇、李艷)。第二種字形從「」從一小豎「」,季旭昇認為丨是土的省形,李艷認為象木椿形,代表聚居地,其表義與「」表城邑同。
金文上承甲骨文第二種字形。春秋戰國金文於一小豎中間加一圓點為飾。
甲骨文從「」的「」是大乙的廟號,或稱「」,即是商代開國之君「成湯」,而從一小豎的「」多用作地名和用牲法。金文用作周朝第三代君主的稱號,牆盤:「憲聖成王。」此外,金文「成唐」(叔夷鐘)即典籍的「成湯」。表示成就,中山王方壺:「休有成工(功)」成功即成就功業之意。又假作「」,表示盛載,弔家父簠:「用成(盛)稻粱」。又用作地名,何尊:「隹(唯)王初遷宅于成周。」成周即周之東都洛陽。
《說文》:「成,就也。从戊丁聲。𢦩,古文成从午。」
甲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。戰國文字上從「」,下部或變為「」形或「𡈼」形。「」是「」的初文。本義是去、到。
甲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。戰國文字上從「」,下部或變為「」形或「𡈼」形。「」(或隸作「𡉚」)是「」的初文。本義是去、到。
甲骨文用本義,如《合補》3734:「鼎(貞):王㞷田,不雨。 」「㞷田」意謂去狩獵。《合集》37722:「辛酉卜,鼎(貞):王田斿,㞷來亡𡿧(災)。」
金文「」可用作「」,如陳逆簋:「[陳土](陳)氏裔孫逆,乍(作)為㞷(皇)[示𥃷](祖)大宗簋。」又讀為「」,如鄭㞷庫矛:「奠(鄭)㞷庫[㫃戈](戟)朿(刺)。」「襄庫」是鄭國的武庫,亦見《左傳.襄公三十年》「因馬師頡介于襄庫」。(何琳儀)
戰國楚簡可用為「」,如《郭店簡.性自命出》簡65:「君子執志必又(有)夫㞷=(廣廣)之心。」「廣廣」表示遠大之義。(李零)一說「往往」即古書的「皇皇」,表示嚮往。(劉桓、陳偉)
」還用為「」,如《上博竹書二.容成氏》簡5:「㞷(匡)天下之正(政)十又(有)九年而王天下。」
《說文》以為「」的本義是「艸木妄生」。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皆未見此用法。後因「」字不再獨立使用,很多本從「」得聲的字改成從「」,如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。(裘錫圭)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斧鉞之形,構形本義不明,甲骨文用為地名。「」字至小篆變為從「𡈼」,「𡈼」是「」的初文,是「」的聲符。
古璽「呈志」,「」通假作「」,讀作「逞志」,表示達成心志,感到快意。楚簡通假作「」,《郭店楚簡.老子甲》簡10:「保此道者,不欲常呈(盈)」。
《說文》:「呈,平也。从口𡈼聲。」
甲金篆文皆從「」從「」,可隸字為「𤝵」或「𤝶」。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用作聲符。至隸、楷書,因「」不再獨立使用,從「」旁的字都改成了「」旁。「𤝵」於是寫作「」。(裘錫圭)《說文》以為「」的本義是狗隻發瘋。
甲金篆文皆從「」從「」,可隸字為「𤝵」或「𤝶」。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用作聲符。至隸、楷書,因「」不再獨立使用,從「」旁的字都改成了「」旁。「𤝵」於是寫作「」。(裘錫圭)《說文》古文從「」,為左右結構,字形見包山楚簡。楚簡又有寫作上下結構的字形,與《古文四聲韻》所收《古老子》字形相同。
甲骨文「𤝵」用作「遠邇」的「」,表示近,如《合集》29374:「王𤝵(邇)田。」金文用作人名,如孟員鼎有「孟𤝵父」。
《說文》以為「」的本義是狗隻發瘋。《說文》:「狂,狾犬也。从犬,𡉚聲。」如《馬王堆帛書.五十二病方》第56行:「狂犬齧人:取恆石兩,以相靡(磨)殹。」三國魏阮籍〈鳩賦〉:「值狂犬之暴怒,加楚害于微軀。」
」引申表示瘋癲、精神失常。《玉篇.犬部》:「狂,癲癡也。」如《荀子.堯問》:「比干剖心,孔子拘匡;接輿辟世,箕子佯狂;田常為亂,闔閭擅強。」《論衡.率性》:「有癡狂之疾,歌啼於路,不曉東西,不睹燥濕,不覺疾病,不知飢飽。」
」也表示狂妄、傲慢。如《左傳.昭公二十三年》:「胡、沈之君幼而狂,陳太夫齧壯而頑。」杜預注:「狂,性無常。」《國語.周語》:「於是乎有狂悖之言,有眩惑之明。」
」又表示放肆、放縱。如《論語.陽貨》:「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;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」《後漢書.申屠蟠傳》:「其不遇也,則裸身大笑,被髮狂歌。」
」表示急促。如《楚辭.九章.抽思》:「狂顧南行,聊以娛心兮。」王逸注:「狂,猶遽也。」三國魏嵇康〈琴賦〉:「爾乃顛波奔突,狂赴爭流,觸巖觝隈,鬱怒彪休。」
」還表示猛烈、聲勢浩大。如唐代韓愈〈進學解〉:「障百川而東之,迴狂瀾於既倒。」北宋梅堯臣〈和謝舍人新秋〉:「西風一夕狂,古屋吹可恐。」
」從「」從「」,本義是以斧鉞殺戮(吳其昌、何琳儀)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斧鉞一類武器,「」可能只是增繁筆畫,「」的本義是以斧鉞殺戮(吳其昌、何琳儀)。《尚書.君奭》:「咸劉厥敵」,《逸周書.世俘解》:「則咸劉商王紂」。「」、「」皆表示殺害。典籍或作「」,《管子.宙合》:「減,盡也。」
甲骨文用作人名,《合集》3507:「㞢(侑)于咸戊」。「咸戊」即「巫咸」的倒稱,表示對巫咸進行侑祭。
金文借用作副詞,表示全部。𠫑羌鐘:「武文咸剌(烈)」,表示武功文德全都顯赫(馬承源)。又由全部引申表示完畢,噩侯鼎:「王宴,咸酓(飲)。」表示王宴飲,飲畢。「咸既」同義連文,也表示完成,或作「既咸」。夨令彝:「用牲于康宮,咸既。」表示拿牲畜在康宮獻祭,完畢。又用作地名,十三年相邦義戈:「咸陽工帀(師)田。」「咸陽」是秦國都城,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:「收天下兵,聚之咸陽。」在今陝西咸陽東。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26:「咸陽」。
戰國竹簡和漢帛書借「」為「」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27正:「帝以殺巫減」,「巫減」即「巫咸」。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》第121行:「賢人減起」,即「賢人咸起」,表示賢人皆起。
《說文》:「咸,皆也。悉也。从口从戌。戌,悉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