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TF-8 | E8 A8 B1 |
---|---|
大五碼 | B35C |
倉頡碼 | 卜口人十 |
Matthews | 2825 |
漢語大字典 | (一版)3946;(二版)4204 |
康熙字典 | 1079 |
Unicode | U+8A31 | |
---|---|---|
GB2312 | ||
四角號碼 | 0864.0 | |
頻序 A/B | 361 | 268 |
頻次 A/B | 7732 | 4445 |
普通話 |
h![]() ![]() 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許 | 聽也。从言,午聲。〔虛呂切〕 (51 / 45) | 言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金文從「言」,「午」聲,或於「言」中加一點改從「音」,本義疑為答應、認可。後又指可能,或用以表示估量的數字。 54 字 詳解: 一說以為「午」亦是意符,「午」象搗粟之杵,字的本義為舂穀時送杵之聲,後假借為許可之「許」(楊樹達、戴家祥)。許慎則以「聽」訓「許」,《說文》:「許,聽也。从言,午聲。」段玉裁改《說文》為「聽言也」,並注云:「聽從之言也。耳與聲相入曰聽,引伸之凡順從曰聽。」 金文用作本義,表示允許、認可,中山王鼎:「氏(是)以寡人許之。」另,金文有「虩許」一詞,與「虩虩」、「愬愬」均表示小心恐懼,毛公鼎:「虩許上下若否」,意謂小心遵循上下神靈的意志行事。《易.履》:「履虎尾,愬愬,終吉。」《說文》引作「虩虩」,由於「虩」、「愬」、「許」三字古音相近,故可相通。參見「虩」。 戰國竹簡「許」用作本義,指答應,《上博竹書四.柬大王泊旱》簡15:「王許諾。」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85-86:「共王使鄖公聘於晉,且許成」,意指共王命令鄖公出使晉國,而且答應求和。 秦陶「許」用作地名,《陶彙》3.808:「許市」,地在今河南許昌東。秦印「許」多用作姓氏,《通志.氏族略二》:「許氏,姜姓。與齊同祖,炎帝之後,堯四岳,伯夷之子也。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,以為太岳後,今許州是也。」 傳世文獻中「許」有用作本義,指答應,《左傳.隱公元年》:「亟請于武公,公弗許。」又可指或許,《樂府詩集.清商曲辭三.懊儂歌》:「許是儂歡歸。」又可表示約略估量的數字,《後漢書.皇甫嵩傳》:「赴河死者五萬許人。」另,古籍中又有「許許」一詞,為擬聲詞,指人勞動時共同出力的呼聲。《詩.小雅.伐木》:「伐木許許。」朱熹集傳:「許許,眾人共力之聲。」 655 字 相關漢字: 言,午,音,聽,虩,愬 |
粵語音節 | & 根據 | 同音字 | 詞例(解釋) / 備註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
黃 | 周 | ||||
李p282 | 何p326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 ||
![]() |
黃p41 | 周p162 | ||||
李p282 | 何p296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許」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地名 | ||
---|---|---|
通許縣, 許州 | (2/2)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孤高自許, 封官許願, 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, 以身許國, 目成心許… | (5/28) | 詳細資料 |
配搭點: |
---|
稱, 嘉, 幾, 可, 也, 容, 願, 期, 默, 諾, 些, 少, 或, 允, 讚, 贊, 准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adj. | excess, surplus |
adv. | prehaps, maybe; very; about |
v. | allow, permit; promise; betroth |
瀏覽次數: 2133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