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上一頁 | 下一頁 |
搜索詞 :
假借
(共 251 筆) 51 - 60 [重新搜索] |
頁 |
漢字 | 形義通解 |
---|---|
凡 |
甲骨文用作地名,如《合集》29383:「王至于凡田,湄日亡𢦔(災)。」意謂王去到凡地田獵,整天沒有災害。又如《合集》33568:「鼎(貞):王其田,亡𢦔(災)。才(在)凡。」意謂王去田獵,沒有災害,在凡地。 金文或加上「口」旁。(參王子揚)古文字往往加「口」與不加「口」無別。「凡」被借作概括之詞,如多友鼎:「凡㠯(以)公車折首二百又□又五人。」又如新郪虎符:「凡興士被(披)甲,用兵五十人以上,必會王符,乃敢行之。」 簡帛文獻的「凡」也表示概括,如《郭店簡.語叢四》簡5:「凡敓(說)之道,級(急)者為首。」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簡1:「凡為吏之道,必精絜(潔)正直,慎謹堅固。」「凡」多用作假借義,後世又另造「槃」、「盤」以表示本義。《說文》:「凡,最括也。」 「凡」還表示平常、平凡。《廣韻.凡韻》:「凡,常也。」如《孟子.盡心上》:「待文王而後興者,凡民也;若夫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。」《三國志.蜀書.諸葛亮傳》:「亮所與言,盡眾人凡士,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。」 「凡」表示塵世、世俗。如唐代牟融〈寄羽士〉:「別來有路隔仙凡,幾度臨風欲去難。」明代馮夢龍《警世通言.莊子休鼓盆成大道》:「清心寡欲脫凡塵,快樂風光本分。」 |
蕃 |
「蕃」的本義指草木茂盛,《易.坤.文言》:「天地變化,草木蕃。」引申可指滋生、繁殖,《玉篇.艸部》:「蕃,滋也。」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男女同姓,其生不蕃。」意謂同姓的婚姻,子孫不能昌盛。《周禮.地官.大司徒》:「以阜人民,以蕃鳥獸,以毓草木。」「蕃」又可表示多,《易.晉》:「康侯用錫馬蕃庶。」陸德明《釋文》:「蕃,多也。」意謂康侯受賜車馬盛多。金文、帛書表示繁殖昌盛、眾多,蔡侯申盤:「子孫蕃昌」。《馬王堆漢帛書.養生方》第215行:「男女蕃茲(滋)。」「蕃滋」即「蕃息」,指滋生繁衍。《馬王堆漢帛書.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》第87行:「民[乃]蕃茲(滋)。」意謂人民繁育興旺。《墨子.明鬼》:「使若國家蕃昌,子孫茂。」 戰國竹簡通假為「藩」,表示車上起遮掩作用的帷障。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126-127:「車蕃(藩)蓋強折列(裂)」,意謂車子周圍的布幔和車傘被活生生折斷並裂開了。 漢帛書通假為「礬」,《馬王堆帛書.雜療方》第16行:「取蕃(礬)石、蕉(皂)莢」,「礬石」是一種礦物,「皂莢」是皂莢樹的果實。 「蕃」又是西方邊境各少數民族的通稱,《周禮.秋官.大行人》:「九州之外,謂之蕃國。」唐朝時吐蕃與中原交流頻繁,唐文武孝德皇帝、大蕃聖神贊普結立盟約,樹立「唐蕃會盟碑」,碑上用漢語和藏語記錄盟約。又在廣州設立「蕃坊」,供外國人聚居,內有「蕃市」供外商交易,「蕃學」供蕃人子弟入學。「唐蕃古道」是唐朝和吐蕃王朝聯繫的重要交通道路,起點是唐朝都城長安(今西安市),終點為吐蕃都城邏些(今拉薩市),全長約3000多公里,由於這條古道延伸到印度與尼泊爾,故被視為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,今天青藏公路從西寧到玉樹、從那曲到拉薩的兩段路是沿著唐蕃古道修築而成的。 而「吐蕃」(bodchenpo,藏語音譯,「蕃」讀為「播」,自稱「大蕃」)是中國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,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區。「吐蕃」的祖先是發羌族,姓「勃窣野」,「蕃」、「發」音近,故名「吐蕃」。《新唐書.吐蕃》:「吐蕃,本西羌屬……祖曰鶻提勃悉野,健武多智,稍并諸羌,據其地。『蕃』、『發』聲近,故其子孫曰『吐蕃』。」「吐蕃敦煌石窟」指公元781-848年間吐蕃佔領敦煌時期的石窟,留有不少佛經、壁畫。 「蕃」表示外族,有外來的意思,又作「番」;此義保留在不少詞語中,如「番邦」即外國,「蕃客」指外國商旅(粵語仍有「番鬼佬」一語,表示「洋鬼子」),「蕃舶」指海外入境的船,「蕃薯」是明朝萬曆年間福建人從外國引進,清周亮工《閩小記.蕃薯》:「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,瘠土砂礫之地,皆可以種。」 「蕃」又通「皤」,表示白色,《禮記.明堂位》:「周人黃馬蕃鬣。」意謂周代人用黃色的馬,馬頸上的長毛是白色的。王引之《經義述聞.禮記中》:「『蕃』蓋白色也,讀若老人髮白曰『皤』。」前蜀薛昭薀〈相見歡〉:「羅襦繡袂香紅,畫堂中。細草平沙蕃馬,小屏風。」意謂絲綢製的短衣,衣袖上繡着花,(穿衣人站在)彩繪的殿堂中。細草長在廣闊的沙原上,白馬慢步,(這些景色畫在)小屏風(上)。 「蕃」是現行罕見的姓氏,祖先是戰國時魯國的大夫(古職官),因為被封於蕃邑,故以地名為姓。《續通志.氏族略》注引《元和姓纂》云:「其先出自魯大夫,食邑於蕃,因以為氏。」漢代有「蕃貴」、「蕃詡」(《漢印文字徵》1.19)。 |
發 | |
方 |
對於「方」字構形的本義尚有其他說法,如葉玉森以為象「刀」懸掛於架上形;朱芳圃以為「方」是「枋」的初文,以「一」指示持「刀」之處,與刀鋻相同。按「一」所指示之處為刀身,而非刀柄,諸說似不合「方」字構形。至於徐中舒以為「方」字象「耒」之形,何琳儀以為象「一」橫於「刀」身,表示以刀分物,皆可參考。 甲骨文「方」字借用作四方之方,如《合集》28190:「于西方,東鄉(向)。」《合集》30394:「其㞢(侑)于四方」,指於四方進行侑祭。「方」又可作方國之統稱,《合集》36536:「其伐方。」《屯南》2301:「方來降」,指方國來投降。甲骨卜辭常見「方白(伯)」一詞,即指稱方國的首領,《合集》28086:「王其尋二方白(伯)」,即王以兩個方國首領作祭牲。參見「尋」。 金文「方」指方形,與「圓」相對。史逨方鼎:「史逨乍(作)寶方鼎。」或用來計算土地面積,如召卣:「賞畢土方五十里」,「方五十里」即二千五百方里(唐蘭)。全句指賞賜給畢二千五百方里地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。」「方」可用作方向,如不𡢁𣪕:「朔方嚴(玁)允(狁)廣伐西俞(隅)。」「朔方」指北方,參見「朔」。全句指北方的玁狁大規模的攻伐國土西方。「方」又指方國,如「人方」、「鬼方」等都是方國名。小子䍙𣪕:「隹𢦚令伐人方」,指𢦚命令攻伐人方。「方」可用作時間副詞,表示剛剛。中山王鼎:「含(今)舍(余)方壯」,指現在我剛好長大。《廣雅.釋詁一》:「方,始也。」「方」又可用作人名。 秦簡「方」字可表示古代書寫用的木版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.司空》簡131:「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(柔)可用書者,方之以書。」全句指令縣及都官用柳木或其他質柔可以書寫的木材,削成木方以供書寫。《儀禮.聘禮》:「百名以上書於策,不及百名書於方。」鄭玄注:「策,簡也;方,板也。」古人或於木方書寫藥劑,現代漢語中仍有「藥方」一詞(裘錫圭)。 《說文》:「方,併船也。象兩舟省,緫頭形。凡方之屬皆从方。汸,方或从水。」按《說文》所述並非「方」字本義。 |
彷 |
「彷」亦可與「彿」連用成詞,讀為「妃兩切」,《廣韻》:「彷,彷彿。俗。」意指好像、大概相似。李白〈贈崔郎中宗之〉:「登高望浮雲,彷彿如舊丘。」意指登高眺望浮雲,好像看見家鄉。「彷彿」亦作「仿佛」。 金文「彷」假借作「旁」,中山王鼎:「[求戈](仇)人在彷(旁)。」 |
蝠 |
《說文》:「蝠,蝙蝠,服翼也。从虫,畐聲。」「蝠」本義用作「蝙蝠」,是一種哺乳動物,分為大蝙蝠和小蝙蝠兩類。蝙蝠為夜行動物,頭和身像老鼠,趾間以及前肢與後肢之間有翼膜,能飛翔。 漢帛書假借「輻」為「蝠」。《馬王堆.五十二病方》第435行:「蠱者:燔扁(蝙)輻(蝠)以荊薪,即以食邪者。」這是治療蠱毒的通治方,以柴薪將蝙蝠烤熟,讓受蠱者食用。 「蝠」字與福氣的「福」字諧音,因此蝙蝠是幸福、福氣的象徵,蝙蝠的造型常出現在很多傳統圖案中,如「五福捧壽」就是五隻蝙蝠圍繞着一個壽字。 |
鳳 |
後來鳳鳥之形簡化為「鳥」旁,「凡」又移到鳥的上方,成為了形聲字,從「鳥」,「凡」聲。《說文》:「神鳥也。天老曰:鳳之象也。鴻前麐後,蛇頸魚尾,鸛顙鴛思,龍文虎背,燕頷雞喙,五色備舉,出於東方君子之國,翱翔四海之外,過崐崘,飲砥柱,濯羽弱水,莫宿風穴,見則天下大安寧。从鳥,凡聲。」古書中的例子如《詩.大雅.卷阿》:「鳳皇于飛,翽翽其羽。」《山海經.大荒西經》:「鸞鳥自歌,鳳鳥自舞,爰有百獸,相群是處,是謂沃之野。」 |
間 |
兩物相隔之處是二者的中間,故又引申表示中間。《易.序卦》:「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。」《呂氏春秋.節喪》:「生於天地之間」。 金文疑為地名,間右庫戈:「間右庫」,「右庫」指右兵庫,以別於左兵庫,全句疑指間地的右兵庫,《類篇.門部》:「間,地名,《春秋傳》:『大蒐于昌間』。」也可能假借為「縣」,指縣裏的右兵庫(沈培)。戰國竹簡借「閒」為「縣」,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99:「𨳿(閒─縣)陳、蔡」,指以陳地、蔡地為縣。 |
閒 |
「閒」本義是門的縫隙,《史記.管晏列傳》:「晏子為齊相,出,其御之妻從門閒而窺其夫」,「門閒」就是門縫,全句意謂晏子任齊國宰相,出門時,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她的丈夫。引申為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,如閒隔、之閒,又引申為中間,因為兩物間的距離,位於二者中間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七八月之閒旱」,指七八月之間發生旱災。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「滕,小國也,閒於齊楚」,意指滕國是小國,位於齊楚之間。又引申為離閒,使疏遠,《史記.屈原賈生列傳》:「讒人閒之」,意謂說壞話的人離間(他們)。空隙、閒隔、離閒義的「閒」異體作「間」。「閒」再引申為時間上的空暇(閒暇義的「閒」,異體作「閑」),陶淵明〈歸園田居〉:「戶庭無塵雜,虛室有餘閒。」 金文假借為「縣」,曾姬無卹壺:「吾宅茲漾陵,蒿(郊)𨳿(縣)之無匹」,意謂我定居於漾陵——郊縣中最好的一個縣(魯鑫)。「漾陵」、「郊縣」是戰國時楚國地名。「閒」又指「閒使」,表示秘密使者,宗周鐘:「迺使閒來逆(迎)卲(昭)王」,意謂於是派遣密使來迎接昭王。 |
簡 |
「簡」的本義為竹簡。《說文》:「𥳑,牒也。从竹,閒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按𥳑,竹爲之。牘,木爲之。牒札其通語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出車》:「豈不懷歸,畏此簡書。」孔穎達疏:「古者無紙,有事書之於簡,謂之書簡。」後泛指為書籍。《廣雅.釋器》:「笧謂之簡。」「笧」,同「冊」,書籍之稱。亦可解作書信。 「簡」又引申為簡單、簡略。《廣雅.產韻》:「簡,略也。」《史記.齊太公世家》:「太公至國,脩政,因其俗,簡其禮。」全句指齊太公初到其封國,即修整政令,因襲當地的風俗,簡化當時的禮節。成語「政簡刑清」即出於此。 「簡」又可解作少。韓愈〈送浮屠文暢師序〉:「夫獸深居而簡出。」指野獸藏在深密的地方,很少出現。成語「深居簡出」由此而來,表示人常在家裏,很少出門。 「簡」假借為「揀選」的「揀」。諸葛亮〈出師表〉:「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」,意謂先帝揀選(他們)輔助陛下。「簡」又通「諫」,勸諫之意。《左傳.成公八年》:「《詩》曰:『猶之未遠,是用大簡。』」注云:「簡,諫也。」《詩.大雅.板》作:「猶之未遠,是用大諫。」意思指王的計策不夠深遠,所以我竭力向王進諫。 金文表示簡策,中山王方壺:「載之簡策,以戒嗣王。」意思指記載在簡策之上,以警誡繼位的君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