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部件: 心 (主部件) 共 9 字 | 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 |
漢字 | 部件 | 甲骨 | 形義通解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心 | 早期金文象心臟有膜瓣之形,或於字中空處加上一點作裝飾。金文中另有於「心」上別加一點的「悤」字,兩者時有相混。春秋以後,「心」字下尾筆漸長,乃小篆形體所本。 甲骨文「心」字可表示心思,如《合集》6928:「王㞢(有)心正(征)」,指王有心思要征伐。另「心」字可借用作「沁」,指水名,如《合集》14022:「涉心」,即指渡過沁水。《說文》:「沁,水出上黨羊頭山,東南入河。」按沁水在今山西省東南部。 金文中「心」指思想、心思,如逨編鐘:「不(丕)顯朕皇考,克粦明氒(厥)心。」全句讚頌其偉大顯赫的父親,擁有光明的思想。古人相信情生於心,人的思維亦由心臟主宰,《孟子.告子上》即云:「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」因此古人多用「心」來表示思想感情,「心」也是漢字中構詞配搭可能最多的漢字之一。 《說文》:「心,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凡心之屬皆从心。」按許慎以今、古文經學的五行學說解釋五臟。古文經學以心屬土,今文經學則以心屬火。 | ||||
沁 | 卜辭疑作水名,如《合集》22370,又疑作動詞,如《合集》20738。 簡帛文字訓為「終」,表示完成,如《清華一.祭公》簡15:「既沁」,今本作「既畢」。 「沁」通作「浸」,《說文通訓定聲》「沁,假借為浸」;又通作「吣(唚)」,意謂胡說,是罵人的話,如《全元散曲.醉花陰.賞翫》:「撒一會沁,打一會睃」。 古詩用「沁」表示汲,即提水,如韓愈〈同宿聯句〉:「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」魏懷忠注引孫汝听曰:「不敢沁,言不敢汲也。」 「沁」有引申義「透出」和「低垂」,見於宋明小說,如《西遊記》第12回:「偷月沁白,與日爭紅。」第81回:「倒沁着頭睡。」 | ||||
念 | 今字從從形構上看,從「亼」從「一」;其中「亼」的意義一向頗多爭議,但最合理的解法應解作朝下的口,即「倒口」,而「今」中的「一」〔即最下面的「フ」〕一說指「舌」之省。 查「口」這個部件無論甲骨、金文,或後來的小篆以後的字形都同時使用正面的〔口〕及倒轉的〔亼〕兩種形態,很明顯表示二者應有所區別,而倒口(亼)使用的特點就是強調其「朝向下」。故念字從今〔亼一〕從心,實意會一人之口舌朝向自己的心說話,從而引起種種意念。希臘哲學家柏拉圖(Plato)曾把思想界定為「心靈與其自身無聲的對話」,正可作為「念」字他山的註解。 甲骨文用為人名。金文表示思念,毛公鼎:「夙夕敬念王畏(威)不睗(易)」,意思是說早晚虔敬思念王的威望,毋有改變。大克鼎:「念厥聖保且(祖)師華父。」《說文》:「念,常思也。从心今聲。」 | ||||
恙 | 王鳳陽指出,「恙」與「殃」、「祥」是同源詞,神鬼降禍叫「殃」,神鬼示警叫「祥」,神鬼降災而使人遭受各種凶咎,包括疾病等叫「恙」。所以,「恙」是「殃」、「祥」在人身上的具體體現。「抱恙」指抱病在身。「恙」常用為問候語,「不恙」、「無恙」旨在祝願吉祥。 甲骨文辭殘,用法不祥。金文用作人名,二十年鄭令戈:「鄭令韓恙」,意謂鄭國縣令名叫韓恙。 戰國竹簡通假為「祥」,《清華簡三.傅說之命》簡5:「且天出不恙(祥)」,意謂天降不祥。《上博竹書五.三德》簡11:「善勿滅,不恙(祥)勿為。」意謂不要泯滅善心,不做不祥的事。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118正貳:「命曰吉恙(祥)門」。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乙種》簡249:「甲失火,去不恙(祥)。」意謂甲日失火,可除去不祥。 又表示災禍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59背叄:「不出壹歲,家必有恙。」意謂不出一年,家必有禍。又表示災氣、疾病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60背貳:「人毋(無)故而髮撟若虫及鬚眉,是謂恙氣處之。」意謂人的頭髮、鬚眉都無緣無故卷曲,狀如蟲子,是病氣滯留的現象。 | ||||
悤 | 甲金文所從的粗點或寫成一豎之形,豎筆中間或加圓點為飾,圓點後來發展為一橫筆。戰國竹簡「悤」字加注「凶」聲,字形下部可能是「凶」和「心」的合寫(裘錫圭)。後來「悤」字的中間作左右兩斜筆交叉形,或作重疊的叉形(即從「囪」從「心」,參汗簡字形),「囪」左下省略則成「匆」,故異體作「怱」。「聰」字異體作「聦」。「蔥」字又作「葱」,陳漢平認為「悤」為心中之空竅,「蔥」亦因其葉中空而得名。漢代隸書「悤」旁又有寫作「忩」,從「公」為聲符。今天的簡化字「总」,就是「忩」的變形(裘錫圭)。 甲骨文辭殘,意義不詳。金文表示聰敏、聰慧,蔡侯紐鐘:「休有成慶,既悤于心」,意謂稱美得到的盛福,心靈聰慧。又用作擬聲詞,形容鐘聲,宗周鐘:「倉倉悤悤」,即「鎗鎗鏓鏓」。《說文》:「鎗,鐘聲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鏓,鎗鏓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鎗鏓善狀鐘聲。」又通假為「蔥」,表示青色,番生簋蓋:「易(賜)朱巿、悤黃(衡)」,即賞賜紅色的蔽膝、青色的用來繫玉佩的帶子。《說文》:「𦇎,帛青色」。《爾雅.釋器》:「青謂之蔥」。參見「巿」、「黃」。「恖黃」傳世文獻作「葱衡」,《禮記.玉藻》:「赤韍葱衡」。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158背:「耳悤(聰)目明」。《莊子.外物》:「耳徹為聰」。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》第195行:「未嘗聞君子道,胃(謂)之不悤(聰)。」 許慎認為「悤」是怱怱、怱忙的意思,已非本義。《說文》:「悤(怱),多遽悤悤也。从心、囱,囱亦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从囱从心者,謂孔隙旣多而心亂也。」 | ||||
寍 | 甲骨文疑為地名,《合集》13696正:「貞:寍雷。不其雷。」意謂貞卜:寍地會打雷。不會打雷。 金文表示安寧,史牆盤:「井(刑)帥宇(訏)誨(謀),申寍(寧)天子。」意謂穆王能遵循先王的偉大謀略,使繼位的恭王得到安寧(裘錫圭)。豳公盨:「永孚於寍(寧)」,意謂永遠安寧。 | ||||
惄 | 金文有一個從「心」,「弔」聲的字,也可釋為「惄」,因為從「弔」的字可以通假為「叔」,但與表示憂思的「惄」是同形異字。換言之,金文沒有表示憂傷的「惄」字。而從「弔」從「心」一字,表示美善,是心地善良的「淑」的初文。雖然[弔心]可釋為「惄」,但表示美善,與表示憂傷的「惄」不是一個字,只是字形相同而已。參見「淑」。 | ||||
慶 | 甲骨文用作地名,《合集》24474:「才(在)慶」。 金文表示福慶、吉慶,蔡侯申鐘:「定均庶邦,休有成慶。」意謂安定協和眾多國家,稱美功績和福德。又用作人名。 戰國竹簡表示喜慶,《郭店簡.緇衣》簡13:「一人又(有)慶,萬民賴之。」意謂君王一人有美德,千千萬萬的民眾都會因他而受益(劉釗)。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42正:「先辱而後又(有)慶。」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乙種》簡60:「先辱後慶」。又通假為「卿」,《曾侯乙墓竹簡》簡62:「慶(卿)事(士)」,「卿士」負責管理王朝的政事,後泛指官吏。《新蔡楚簡》甲三簡65:「休有成慶」。 | ||||
懋 | 「懋」的本義是盛大,南朝宋鮑照〈從過舊宮〉:「仁聲日月懋,惠澤雲雨敷。」意謂仁德的聲名好像日月一樣盛大,恩惠德澤好像雲雨一樣廣布。沈受先《三元記.團圓》:「教子成名,厥功尤懋。」意謂教導兒子,使他成名,功勞特別大。 「懋」表示盛美,金文用作動詞,表示稱美、讚美(時兵),卯簋:「余懋爯(稱)先公官」,意謂我稱美、讚揚先公命令的官職。《書.君陳》:「懋昭周公之訓,惟民其乂。」意謂稱頌、發揚光大周公的訓戒,人民便會安定。 甲骨文「懋」表示樹木茂盛,《甲骨文合集》29004:「叀𢘅(懋)田劦,受有年。」意謂協力耕作長滿野的田,得到好的收成;一說此處的「懋」解作美,表示合力耕作肥沃的田(裘錫圭)。 「懋」又表示勉力、努力。《說文》:「懋,勉也。从心,楙聲。《虞書》曰:『時惟懋哉。』𢘅,或省。」段玉裁注:「古多叚『茂』字爲之。」《爾雅.釋詁》:「茂,勉也。」《尚書.舜典》:「惟時懋哉」,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作「維是勉哉」。戰國竹簡表示勉勵,《清華簡三.周公之琴舞》簡6:「夙夜不解(懈),懋尃(敷)亓(其)又(有)敓(悅)。」意謂我夙夜不懈,勉力行布天所欣悅之德(李守奎)。《書.畢命》:「惟公懋德,克勤小物。」 孔穎達疏:「勉力行德,能勤小事。」 此外,「懋」與「勖」同源,二者音近義通(郭小武、葉青),《說文》:「勖,勉也。」 金文又用作人名,呂行壺:「白(伯)懋父北正(征)」。 「懋」是較罕見的姓氏,金文寫作「楙」,分布於湖北武漢、山西趙城、台灣台北等地。明代有懋國輔,任山西參將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