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上一頁 | 下一頁 |
搜索詞 :
假借
(共 251 筆) 231 - 240 [重新搜索] |
頁 |
漢字 | 形義通解 |
---|---|
俎 |
古文字「且」、「俎」皆象用以切肉和盛肉的禮器,其區別是「且」象從上俯視俎面,而「俎」象從旁側視俎足和俎面。兩橫象俎面上的橫格。 俎足在演變過程中與象俎面的「且」分離,即訛變爲「俎」字中之「仌」形。《說文》:「俎,禮俎也。从半肉在且上。」即據已訛變的「仌」形誤說(王人聰、陳劍)。 金文用作本義,表示割肉、載肉的禮器,三年𤼈壺:「易(賜)羔俎」、「易(賜)彘俎」,意指賞賜載有羊肉的俎、載有豬肉的俎。又假借作「祖」,鄭太子與兵壺:「用亯(享)用孝于我皇俎(祖)文考」,意謂進獻食物,以孝敬我美好的祖先和有文德的先父。 戰國竹簡也用作本義,表示割肉、載肉的禮器,《望山楚簡》2號墓簡45:「四皇俎」,指四個大俎。《睡虎地秦簡.法律答問》簡27:「豆俎」,「豆」是盛放肉醬的器皿。又假借為「祖」,《清華簡一.皇門》簡13:「俎(俎)考」,即祖先和亡父。 |
醬 |
金文借用為「將」,表示將要,中山王方壺:「𨟻(將)與吾君並立於世」;又表示將軍,九年將軍戈:「𨟻(將)軍」。 戰國竹簡表示醬汁,指用麥、麵、豆等發酵製成的調味品;也可能指用鹽醋等腌製的肉醬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181:「𨡓(醬)半升,采(菜)羮」。又假借為「將」,表示將要,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25:「我𨟻(將)求救於蔡」。 又假借為「莊」,表示莊重,《郭店簡.尊德義》簡13:「教以樂,則民淑德清𨟻(莊)」,呂溫〈故博陵崔公行狀〉:「公清莊而和,博厚而敏」(季旭昇)。 |
在 |
《說文》:「在,存也。从土,才聲。」 參見「才」。 |
祖 |
金文表示祖先,䜌書缶:「以祭我皇祖」。中山王鼎:「先祖」。又表示祖父,叔尸鐘:「用亯于其皇祖皇妣,皇母皇考。」指祭享美好的祖父、祖母和先母、先父。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,《上博竹書三.彭祖》簡1:「彭祖曰」。「彭祖」是傳說中的古代養生家,活了七、八百歲。又通假為「詛」,表示詛咒、咒駡,《上博竹書六.競公瘧》簡10:「夫婦皆祖(詛)」。 《說文》:「祖,始廟也。从示,且聲。」 |
皂 |
「皂」多解作黑色。《玉篇.白部》:「皁,才老切。色黑也。皂,同上。」成語「青紅皂白」以青、紅、黑、白四種顏色來比喻事情的來龍去脈或是非曲直。又引申為黑色的絲織品,如漢朝時官吏的朝服是黑色的,故稱為皂衣,又以皂衣借代官吏。《漢書.穀永杜鄴傳》:「擢之皂衣之吏。」意謂把他擢升為官吏。 「皂」又指古代一個低下的使役等級。顏師古認為是養馬者,後來泛指官府雜役。《左傳.昭公七年》:「人有十等,下所以事上,上所以共神也。故王臣公、公臣大夫、大夫臣士、士臣皂、皂臣輿……」意指人共分為十等,下等服待上等,上等事奉神。所以君王役使公侯、公侯役使大夫、大夫役使馬夫、馬夫役使車夫…… 「皂」亦解作馬廄,《廣雅.釋器》:「皁,櫪也。」王念孫疏證:「皁……今人言馬槽是也。」 金文用作人名。五年奠令戈和八年奠令戈均有「右庫工帀(師)皂高」一句,「右庫工師」為官職名,即擔任右庫工師的人名叫皂高。 秦簡「皂」與早晚之「早」字形相近,可能是一字之分化,兩者表示不同的字和詞義。秦簡解作馬槽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.田律》簡5:「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」,意即居所靠近馬槽和其他禁苑的人。秦簡亦解作飼養牛隻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.廄苑律》簡14:「罰冗皂者二月。」此句意指罰飼養牛隻的人兩個月工錢。簡帛中亦有以「蕉」、「莤」等字假借「皂」字。《馬王堆.雜療方》第18行:「取桂、乾薑各一,蕃(礬)石二,蕉(皂)莢三。」「礬石」為一種礦物;「皂莢」指皂莢樹的果實。皂莢樹為一種落葉橋木,其果實可入藥。《馬王堆.五十二病方》第179行:「莤(皂)莢一、棗十四……」「皂」亦寫作「旱」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.廄苑律》簡13:「為旱〈皂〉者除一更。」意謂飼養牛隻的人免除一次更役。 現代漢語中,「皂」多指皂莢樹的果實,這種果實含有胰皂質,可以除污垢,是最初製作肥皂的原料。現在,以油脂製成的洗滌用品亦稱為「皂」。 |
逐 |
甲骨文用作本義,指逐獸。如《合集》10228正:「己未卜,亘鼎(貞):逐豕,隻(獲)。 」《合集》10266正:「戊戌卜,鼎(貞):王往逐鹿…」又用作貞人的名字。如《合集》24782:「丁卯卜,逐鼎(貞):今夕雨。」 金文「逐」表示驅逐,驅逐的對象不限於獸。如㘱盨:「卑(俾)復虐逐氒(厥)君氒(厥)師。」意謂使人再次虐暴驅逐其君主和軍隊。「逐」又用作人名。 「逐」後引申表追隨、追求。如《史記.匈奴列傳》:「逐水草遷徙,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,然亦各有分地。」《漢書.食貨志》:「民心動搖,棄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姦邪不可禁,原起於錢。」 「逐」表示競爭、競逐。《玉篇.辵部》:「逐,競也。」如《左傳.昭公元年》:「自無令王,諸侯逐進。」杜預注:「逐,猶競也。」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」 「逐」還表示依次。如《魏書.江式傳》:「詁訓假借之誼,僉隨文而解;音讀楚、夏之聲,並逐字而注。」唐代戴叔倫〈送前上饒嚴明府攝玉山〉:「更將舊政化鄰邑,遙見逋人相逐還。」 |
朱 |
季旭昇認為「朱」、「束」為一字分化,因為甲金文「鼄」有從「束」或「朱」之例,而楚簡「速」字亦從二「朱」,按這可能只是改換聲符,而且「朱」、「束」的用法未見有相同之例,故未必是一字分化。 《說文》:「朱,赤心木,松柏屬。从木,一在其中。」 |
主 |
早期金文與甲骨文形同,用作人名、氏族徽號;晚期金文有「宔」字,上加「宀」,是「主」的繁文,表示君主,中山王鼎:「使智(知)社禝(稷)之賃,臣宔之宜」。中山王方壺:「臣宔易位」。 戰國竹簡「主」多寫作「宔」,《郭店楚簡.老子甲本》:「以(道)差(佐)人宔者,不谷(欲)以兵強於天下」,今本《老子》作「以道佐人主」。 「主」、「示」是一字的分化,故「宔」、「宗」亦是一字的分化。「宔」、「宗」皆象神主置於廟內之形,參見「宗」。 《說文》:「主,鐙中火主也。从〔凵下土〕,象形。从丶,丶亦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引伸假借爲臣主、賓主之主。」 《說文》:「宔,宗廟宔祏。从宀主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經典作主,小篆作宔。主者古文也。祏猶主也,《左傳》『使祝史徙主祏於周廟』是也。」 |
煮 | |
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