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
上一頁 | 下一頁 搜索詞 : 假借 (共 251 筆) 181 - 190
[重新搜索]
搜索記錄: ( 假借 )

搜索字串:
選項:

支援萬用字元:「?」代表任一漢字,「*」代表句內任一字串。
關鍵字、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。NOT 「A B C D...」= 有 A, 無 B, C, D...

漢字 形義通解
從「」,「」聲,水名,指沁水,源出山西,經河南流入黃河。
」字未見於金文,甲骨與篆文皆從「」,「」聲,水名,指沁水,也叫沁河,源出山西省沁源縣東北的羊頭山,南流至河南省武涉縣入黃河。《說文》:「沁水,出上黨羊頭山,東南入河。从水,心聲。」
卜辭疑作水名,如《合集》22370,又疑作動詞,如《合集》20738。
簡帛文字訓為「」,表示完成,如《清華一.祭公》簡15:「既沁」,今本作「既畢」。
」通作「」,《說文通訓定聲》「沁,假借為浸」;又通作「吣(唚)」,意謂胡說,是罵人的話,如《全元散曲.醉花陰.賞翫》:「撒一會沁,打一會睃」。
古詩用「」表示汲,即提水,如韓愈〈同宿聯句〉:「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」魏懷忠注引孫汝听曰:「不敢沁,言不敢汲也。」
」有引申義「透出」和「低垂」,見於宋明小說,如《西遊記》第12回:「偷月沁白,與日爭紅。」第81回:「倒沁着頭睡。」
甲金文象閃電的電光閃爍屈折之形,是「」的初文。由於閃電多伴隨雷雨,故加「」為意符造「」字。假借為地支第八位。
甲金文象閃電的電光閃爍屈折之形,是「」的初文。由於閃電多伴隨雷雨,故加「」為意符造「」字。假借為地支第八位。
戰國文字兩旁電光的分枝或訛為兩「」(與田疇的「」字初文「𠃬」相混),多見於楚系文字;或訛為「𦥑」,多見於秦系文字。由於閃電放射延伸,故「」有了延伸、伸展之義,後加「」分化出「」表示人體的伸展、屈伸;古人認為閃電是由神所主宰的,故後來加「」以表示神靈的「」(白川靜)。
甲金文用作地支名。《合集》7283:「甲申卜」,表示在甲申這一天占卜。多友鼎:「甲申之晨」,表示在甲申這一天的早晨。金文又讀為「」,作冊益卣:「用作大禦于厥且(祖)厥父母多申(神)」,表示用來舉行禦祭,祭祀祖先、父母、多神。又表示祖先,古書「」可表示已去世的人的靈魂,此鼎:「文申(神)」,即有文德的先人之靈。參見「」。
《說文》:「𦥔(申),神也,七月陰氣成,體自申束。從𦥑,自持也。吏臣餔時聽事,申旦政也。凡申之屬皆从申。𠵓,古文申。𢑚,籒文申。」
甲金文為「」豎立之形,象人張大眼睛,怒目而視,中間之睛形特大,突出眶外,是「」的本字(吳秋輝、汪寧生),後假借為奴隸、臣子。
甲金文為「」豎立之形,象人張大眼睛,怒目而視,中間之睛形特大,突出眶外,是「」的本字(吳秋輝、汪寧生),「」字本義為瞋目直視,後來借指奴隸,又由奴隸引申為侍奉君主的官僚。由於假借義通行而本義漸失,因此另造形聲字「」表示「」的本義。參見「」。
甲骨文、金文或於「」瞳孔中加點作飾筆。戰國文字或有以中間豎筆貫穿瞳孔,或有於瞳孔上下疊加豎筆,小篆並沒有繼承此形。
甲金文「」字指奴隸。如《合集》849正:「州臣㞢(有)逃」,指州地的奴隸逃亡。《書.費誓》:「臣妾逋逃。」孔安國傳:「役人賤者,男曰臣,女曰妾。」令簋:「姜商(賞)令貝十朋,臣十家」,「」是貝的單位,全句指姜賞賜了令十朋貝幣、十家奴僕。
又「」的詞義從奴隸引申為屈服者,繼而引申為事君的臣僚。因此,「」字甲金文亦可指臣僚,如《合集》12:「小臣令眾黍」,指小臣命令群眾耕作。中山王方壺:「述(遂)定君臣之位。」又金文「」字可作氏族名或人名。
《說文》:「臣,牽也。事君也。象屈服之形。凡臣之屬皆从臣。」按以「」訓「」屬聲訓。
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或從「」為意符,本義是乾肉。古書常常假借為「」,表示整治、修正。
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或不從「」而從「」為意符,本義是乾肉。「」和「」都是乾肉,分別在於「」是切成薄片的乾肉,「」是捶薄後加上薑、桂等香料的乾肉。《說文》:「𠋛(脩),脯也。从肉,攸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〈膳夫〉大鄭注曰:『脩,脯也。』按此統言之。析言之則薄析曰脯,捶而施薑桂曰段脩。後鄭注〈内饔〉云:『脩,鍛脯也。』是也。〈曲禮〉疏云:『脯訓始,始作卽成也;脩訓治,治之乃成。』修治之,謂捶而施薑桂。經傳多假脩爲修治字。」
古代孔門開學之際,學生要送十脡(即條)肉乾(稱為「束脩」)給孔子,作為見面禮,所以後來「束脩」、「脩金」用來表示送給老師的謝禮或酬金。《論語‧述而》:「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嘗無誨焉。」
戰國竹簡用作本義,《包山楚簡》255:「脩一𥸡,脯一𥸡」,意謂一箱乾肉,一箱肉脯。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76正貳:「脯脩節(䪡)肉」,這裏講述四種肉,包括一、切成薄片的乾肉(「」);二、捶薄後加上薑、桂等香料的乾肉(「」);三、蔬菜和肉細切做成的肉醬(「節(䪡)」);四、新鮮的肉。
金文、竹簡通假為「」,中山王鼎:「越人脩(修)教備信」,意謂越國修治國之道,推行教化,具備誠信。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簡5貳:「正行脩(修)身」。《睡虎地秦簡.語書》簡4:「脩(修)法律令、田令」。
漢帛書通假為「」,表示洗滌,《馬王堆.老子乙本》第225行:「脩(滌)除玄監(鑒),能毋有疵乎?」意謂把鏡子洗乾淨,能沒有污垢嗎?又假借為「」,是一種古代烹調方法,用植物淀粉拌和食物,使之柔滑。《馬王堆.五十二病方》第241行:「亨(烹)肥羭,取其汁漬美黍米三斗,炊之,有(又)以脩(滫)之」。意謂烹煮肥美的黑色母羊,把熬出的肉汁浸泡三斗甘美的黍米,用火燒炊,再用淀粉攪拌,使之柔滑。《禮記.內則》:「滫瀡以滑之。」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象手持火在屋下索物,會搜索、搜尋之意,是「搜索」的「」的初文。(朱駿聲)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象手持火在屋下索物,會搜索、搜尋之意,是「搜索」的「」的初文。(朱駿聲)或省「」形,亦同。漢簡的字形「」形和「」形逐漸結合,再稍訛變就成了後世所寫的「」形。(季旭昇)「」後假借為長老之稱,又在「」的基礎上加上「」形,分化出「」表示搜索義。
甲骨文用作地名。如《合集》3907反:「自叜。」
秦簡表示老者,如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簡20-21伍:「故某慮贅壻某叟之乃(仍)孫。」整理者翻譯為已故某閭贅壻某人的曾孫。
傳世文獻也表示老者。《說文》:「叜,老也。」《釋名.釋親屬》:「叟,老者稱也。」如《國語.齊語》:「昔吾先王昭王、穆王,世法文、武遠績以成名,合群叟。」韋昭注:「叟,老也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叟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趙岐注:「叟,長老之稱,猶父也。」
「叟叟」是象聲詞,象淘米的聲音。如《詩.大雅.生民》:「釋之叟叟,烝之浮浮。」毛傳:「釋,淅米也。叟叟,聲也。」
甲骨文從四橫劃,象橫置之算籌形(徐中舒),積四劃為數,本義是四。
甲骨文從四橫劃,象橫置之算籌形(徐中舒),積四劃為數,本義是四。
早期金文承甲骨文字形,春秋以後有寫作「」之形,與《說文》古文形近。學者認為「」形乃「」之本字,象口、鼻呼出之氣息形。《方言》:「呬,息也。」《說文》:「東夷謂息為呬」(丁山、曾憲通)。因為音同,假借」為數字四,故增口旁造「」字以表示四之本義。
甲金文用作數詞,表示四。無㠱簋:「王易(賜)無㠱馬亖(四)匹」。
《說文》:「四,陰數也。象四分之形。凡四之屬皆从四。𦉭,古文四。亖,籒文四。」
甲金篆「」從「」(象眾星羅列),「」聲,本義是星星。
甲金篆文「」字從「」,「」聲,「」象眾星羅列之形,甲骨文加「」為聲符。本義是星星。甲骨文「」、「」皆象星星,從「」聲的「」字專門用來表示天晴的「」(楊樹達、饒宗頤、李學勤)。《合集》15625反:「庚辰星(晴)」,表示庚辰這天天氣晴朗。《韓非子.說林》:「雨十日,夜星。」《說苑.指武》作「夜晴」。
」古作「」,《說文》:「夝,雨而夜除星見也。从夕,生聲。」表示雨在夜晚停止而星星出現。天晴才能看見星星,故「」引申有「」義。段玉裁注:「暒者,雨止無雲也。古夝、暒、精皆今之晴。而《詩》作星。」《詩.鄘風.定之方中》:「星言夙駕」,表示天晴的早晨駕車,以「」表示「」,與甲骨文同。
金文用作人名,麓伯簋:「麓伯星父作匋仲姞寶簋。」
戰國竹簡和漢帛書假借為「」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53背:「星臭」,即「腥臭」。《馬王堆帛書.胎產書》第3行:「毋食辛星(腥)」,表示不要食辛辣和腥的東西。又用作本義,表示星星,《上博竹書三.仲弓》簡19:「日月星㫳(辰)」。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》第170行:「星辰雲氣」。第65行:「日月星辰有數,天地之紀也。」
《說文》:「曐,萬物之精,上爲𠛱星。从晶,生聲。一曰:象形,从囗。古囗復注中,故與日同。𠻖(𤯢),古文。星,曐或省。」段玉裁注:「星之言散也,引伸爲碎散之偁。」由眾星羅列引申有零散、零星之意,如「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」,又引申有多而密之意,今天仍有成語「星羅棋布」。
」本是蜥蜴類爬蟲動物。後假借為雖然的「」。
」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本義是象蜥蜴的一種爬蟲類動物。《說文》:「雖,似蜥蜴而大。从虫,唯聲。」後假借為雖然的「」。
」字見於春秋戰國金文,從唯從虫,唯是聲符,「」、「」上古韻部相同。「」初文作「」,本來是鳥的象形,後借用作發語詞。《說文》認為「」象大蜥蜴之形,按「」為蛇的象形,而「蜥蜴」俗稱「四腳蛇」,所以《說文》所言不無道理。
金文所見「」字皆用作發語詞,相當於雖然,有讓步之意,如新郪虎符:「燔燧事,雖母(毋)會符,行殹(也)。」又與「」、「」通用,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:「惟,發語詞也,亦作雖。」秦公鐘:「余雖小子」,《尚書.大誥》:「予惟小子」。參「」、「」。
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會雨天不宜出行而有所待之意。本義是下雨不能出門,得停下來等待。
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表示外面下雨,不利出行,得站着等待雨下完。《說文》:「需,𩓣也。遇雨不進止𩓣也。从雨,而聲。《易》曰:雲上於天,需。」「」字等待的意思漸漸少用,反而用「」來表示,故後世須待的「」是「」的假借字。「」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卦,卦形為乾下坎上,《易.需》:「《象》曰:『雲上於天,需。』」孔穎達疏:「雲上於天,是天之欲雨,待時而落。」
從等待之義引申,「」有需要、索取之義,《昭君出塞》:「只為前日毛延壽,指寫丹青,遍需金帛。」
一說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本義是淋濕身體(林義光)。事物沾濕則柔軟下垂,故引申指柔軟,人的意志不堅強也是一種柔弱,故「」從「」為意符,指懦弱。
金文通假為「」,表示糯米,伯公父簠:「用成(盛)𥼚稻需(糯)粱」,表示用來盛載𥼚、稻、糯、粱等各種穀米。又用作國名,孟簋:「朕文考眔毛公遣仲征無需」,「遣仲」是毛公的名字,意謂我有文德的先父與毛公遣仲征伐無需。
戰國竹簡通假為「」,《上博竹書二.容成氏》簡2:「破躃獸(守)門,𢼲(侏)需(儒)為矢」,意謂腳瘸之人負責守門,矮子負責造箭。又通假為「」,表示弄濕,《上博竹書三.周易》簡57:「需(濡)丌(其)首」,意謂濡濕了頭。
甲骨文「」字有時從「」,「」聲,表示歲月之推移,本義是年歲、歲月。
甲骨文「」字最初假借」字來表示,後來在「」字的戈形上下加點分化出「」字。或不從兩點而從「」(二「」形),「」有行走之意,「」字從「」,會歲月之推移。後期金文省去一「」,而加從「」為意符兼聲符。戰國竹簡或不從「」而從「」,「」、「」之運行皆與時間有關,故用作「」的意符。
甲骨文「」表示年,一個收穫季節為一年(徐中舒)。金文表示年、歲,敬事天王鐘:「百歲之外」。蔡侯尊:「冬(終)歲無疆」。
小篆「」字從「」,「」聲。從「」聲的「」見於居延漢簡。《說文》:「歲,木星也。越歷二十八宿,宣徧陰陽,十二月一次。从步、戌聲。《律歷書名》:『五星爲五步。』」
」、「」、「」古韻同屬月部,「」古韻在「」部,「」、「」二部相近,聲母舌齒鄰紐,與牙音亦有相通之例,故可通用。
」本指歲星(木星),蓋歲星運行約十二歲(年)而繞天一周,古人於黃道附近設十二標點以觀察之。從子到亥共有十二辰,歲星移動一辰(一個星次)為一年,故由歲星再引申為年歲。歲字從步,一來可突出歲星之運行之義,二來亦可引申出年歲之流轉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