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
部件: 人 (主部件) 共 88 字

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
上一頁 | 下一頁61 - 70
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
」會一人背負小孩,反手托着之意,本義是背小孩,引伸為背負小孩的保姆、保養、保護等義。
甲骨文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金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手形,會一人背負小孩,反手托着之意,本義是背小孩,引伸為背負小孩的保姆、保養、保護等義。
金文「」形後省為一撇(丿)。唐蘭說:「抱者懷於前,保者負於背……襁褓者古亦以負於背」。《尚書.康誥》:「若保赤子」。按今天婦女仍有用布帶負小孩於背上。粵語「生保人」原意是指甚少背負小孩的外人,後來才引申指陌生人。
甲骨文用引伸義,表示保佑、佑護,「貞乙保黍年」、「貞黃尹保我事」。又表示神靈名,「侑報于保」。又用作地名。
金文與甲骨文形同,反手之形後與人分離,成為「」右下一撇,為保持勻稱,又於左邊加一撇,成「」字形。甲金文或加「」旁,「」乃寶貴之物,為人所珍重保存。
金文用法有五:一,保佑,毛公鼎:「臨保我有周」,十年陳侯午敦:「保有齊邦」。二,守衛,保護:克鼎:「肆克龏保氒辟龏王」。三,珍重收藏,與「」同,蔡侯盤:「子孫蕃昌,永保用之」。四,音近通假作「」,格伯簋:「鑄保(寶)𣪕」。五,職官名,金文多稱「太保」,是周王的輔弼重臣。《史記.周本紀》:「召公為保,周公為師。」戰國簡帛又音近通作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。
《說文》:「保,養也。从人,从𤓽省。𤓽,古文孚。𤓽,古文𠈃。𠊻,古文𠈃不省。」段玉裁注:「𠈃,養也。賈誼說大師大傅大𠈃曰:『𠈃者,𠈃其身體』。按𠈃全、𠈃守皆其引伸之義。〈南山有臺〉傳曰:『𠈃,安也』。」
甲金文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小篆變為「」。「」象手形,全字象手持木柱,有所樹立之貌,本義是樹立。
甲金文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小篆變為「」。「」象手形,全字象手持木柱,有所樹立之貌,本義是樹立。甲骨及早期金文如□建觚、小臣□鼎「」字是初文,不從「」而從「」,象一人手持木柱樹立於庭隅內,示建立之義。為了樹得正,往往需要有人把它扶住,故從「」;蔡侯鐘銘的「」字從「」,可能有樹物於土上的用意(裘錫圭)。後期金文改從「」,以手形(「」)為「」之省,強調以手興建之動作。當「」改寫為象手形的「」,手形和木柱便寫得和「」字十分相似。「」、「」二形在古文字中往往不別。所以「」後來寫作從「」。「」中之「」本來表示手持木柱,與表示持筆書寫之「」字起源和意義均有異,參見「」。
卜辭中「」用為地名,如「王卜,在建」。金文除用於早期氏族徽號、人名外,還表示建立之意。如小臣□鼎:「□公建匽(燕)」,蔡紐鐘:「建我邦國」,《周禮.天官.冢宰》:「惟王建國」;《周禮.夏官.量人》:「掌建國之法」鄭玄注:「建,立也。」
《說文》:「建,立朝律也,從聿,从廴。」
甲金文「」會眾人在軍旗的指揮下出兵之意,本義是軍旅。引申為旅行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二「」,金文或從一「」或三「」,會眾人在軍旗的指揮下出師之意,本義是軍旅、師旅、行旅。引申為旅行。
金文或加從「」,作為「」字的聲符兼意符,以兵車加強行軍之意。戰國文字「」上部漸訛變為「」形。《說文》「」字古文與戰國「」字形體相近易混,需依文義判斷。
甲骨文用作本義,表示軍旅、軍隊,《合集》36426:「振旅」,表示整頓軍隊。《尚書.大禹謨》:「班師振旅」。又用作祭名、地名。金文表示隨行、行旅,伯多父盨:「白(伯)多父乍(作)旅盨」,表示伯多父製造隨行的盨。又讀作「」或「」,表示黑色,夨簋:「旅(黸)弓十」,表示十張黑色的弓。又用為人名、地名。
戰國竹簡表示行旅,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29:「改旅於陳」。又通假為「」,《包山楚簡》簡4:「魯昜(陽)公」,指戰國時楚魯陽邑公。
《說文》:「𣃨(旅),軍之五百人爲旅。从㫃从从。从,俱也。𣥏,古文旅。古文以爲魯衞之魯。」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。「」在金文中用作朋友、朋輩之「」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。「」旁又寫作「」,象俯身人形。「」旁或把「」的左上右三面包圍,後來演變為楷書像雙月的「」的字形。(黃文傑)參見「」。
」在甲骨文中用作人名。金文用作朋友、朋輩之「」。如趞曹鼎「用卿(饗)倗友」,表示設宴招待朋友。杜伯盨:「其用亯孝于皇申(神)且(祖)考,于好倗友。」表示祭享諸神、先祖、亡父,以及好朋友。
季旭昇認為「」和「」是簡形和繁形的關係,應把從「」的「」也直接釋為「」。案「」和「」在甲金文中的用法已有明確分別。文字編多把從「」的字形收在「」字之下,可從。
」又作「」,表示安撫、安定。
」又作「」,表示安撫、安定。《說文》:「敉,撫也。从攴米聲。《周書》曰:『亦未克敉公功。』讀若弭。侎,敉或从人。」
」或隸作從「」從「」,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,胡厚宣認為象人大便形,卜辭「屎田」解作於農田施糞肥。裘錫圭則認為與「」古音近,讀為「」,卜辭表示選擇耕種的田地。
西周金文從人從少從廾,或省廾,或從小,「」、「」同源分化,作為部件通用,構形本義未明。文例所見有繼承紹續之意,禹鼎:「命禹仯(侎)賸且考」。
戰國金文從人從米,或從尸從米,「」、「」古文字皆象側視之人形。郭沫若、容庚等隸作「」。陳侯因[次月]敦:「高且黃啻(帝),侎嗣[走亘]文。」若據《說文》解作安撫,則無法通讀文例,容庚以古籍「」皆表示繼承,故訓「」為繼,表示繼承[走亘]文之意,可作參考。此外,有學者認為此字是「」字,參見「」、「𦳊」、「」、「」。
甲骨文從二人對立以手相格鬥,且有怒髪衝冠之狀,本義是二人相搏。
甲骨文從二人對立以手相格鬥,且有怒髪衝冠之狀,本義是二人相搏。
《說文》:「鬥,兩士相對,兵杖在後,象鬥之形。凡鬥之屬皆从鬥。」羅振玉:「卜辭諸字皆象二人相搏,無兵杖也。」另「」又可寫作「」,現代簡化字則以同音的「」字來表示「」。
甲骨文「」疑用作本義,指搏鬥,見《合集》4726。另,「」多讀為「」,用作地名,《合集》152正:「朕芻于鬥(郖)」,指我在郖地取草。《合集》8132:「才(在)鬥(郖)。」《說文》:「郖,弘農縣庾地。从邑,豆聲。」
甲骨文上從「」,人之旁有水點,下從「」,象人在盆中洗身之形。金文、小篆從「」,「」聲。本義是洗澡。
甲骨文上從「」,人之旁有水點,下從「」,象人在盆中洗身之形。金文、小篆從「」,「」聲。本義是洗澡。《說文》:「浴,洒身也。从水,谷聲。」《廣韻.燭韻》:「浴,洗浴。」《周禮.天官.宮人》:「共王之沐浴。」鄭玄注:「沐浴,所以自清潔。」意指供給王洗頭洗澡。
甲骨文用作本義,《合集》1824正:「于浴用。」即沐浴用,徐中舒懷疑「」是祭祀的儀式,祭祀前必先洗澡。又用作地名《合集》13575;「令寢往浴。」即命令寢前去浴這個地方。
金文用作本義,孟縢姬缶:「孟縢姬揀其吉金,自作浴缶。」意謂孟縢姬挑選了青銅,自己鑄造了一個洗身用的缶。從考古資料推測,楚人有一套沐浴的青銅禮器,用鼎燒水加溫,用浴缶裝水,用鑒沐浴,可見當時人重視沐浴。這可能證明「沐浴」是祭祀儀式的組成部分,進行正式祭祀前要先沐浴潔淨自身(參湖南省博物館〈蟠虺紋銅浴缶深入探索〉)。
秦簡用作本義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104正:「毋以卯沐浴。」意指不要在卯日洗頭和洗身。秦簡以「」為「」,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簡40:「變民習浴(俗),既毋後憂。」意指改變百姓(惡劣的)習俗,(管治)就會無後顧之憂。
漢帛書用作本義,《馬王堆帛書.五十二病方》第49行:「浴之道頭上始,下盡身,四支(肢)毋濡。」「」即沾濕;意謂洗澡應該從頭部開始,直到下身,而四肢則不要沾濕。漢帛書假借「」為「」,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乙本》第243行:「為天下浴(谷),恆德乃足。」傳世本《老子》作「為天下谷」。這句指成為天下生息的山谷,永恆的德行才足夠。
楚竹書亦借「」為「」。《上博楚竹書.容成氏》簡31:「以[衛止](𨇙)於溪浴(谷)。」「𨇙」可能表示踐踏。意即踐踏溪谷。
」字後來從洗澡引申為沉浸之義。魯迅《墳.文化偏至論》:「久浴文化,則漸悟人類之尊嚴。」
粵語以「沐浴」一詞解作洗澡,但在古時,「」和「」分作兩個詞,「」指洗頭,「」才是洗澡。除了「沐浴」,粵語還會以「沖涼」表示洗澡。
髟字的甲骨文有兩種寫法︰從人從長髮(◎);從人從長髮,並強調手指之形,金文承此形。其字象人長髮飄飄(或飛卷)的樣子。《說文》:「髟,長髮猋猋也。」「」是「」的初文(參高鴻縉)。「」的甲骨文異於甲骨文的「」,後者頭髮都是向上的,而前者則頭髮向後飄揚。另外,據季旭昇所言,東漢婁壽碑「」上部的「」從長從彡,與《說文》所本的「」之篆文同形,《說文》釋為「從長彡」,「」表示髮長,「」強調髮長飄揚。《說文》釋「」之篆文可參,然而我們亦可將「」視為「」的甲、金文中髮形後部斷開而成的部件。「」既可獨立成字,又可作其他字的組件,而凡以髟為義符的字皆與毛髮等義有關。
𠩺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象以手持杖打麥之形,乃獲麥之象形字,獲麥象徵足食,故引申有福祉之義(參李孝定)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象以手持杖打麥之形,乃獲麥之象形字,獲麥象徵足食,故引申有福祉之義(參李孝定)。
𠩺」是「」之初文,後加聲符「」作「」字。古「」、「𠩺」、「」同聲,「」是「𠩺」的聲符,小篆所從之「」應是「」之訛。《詩.周頌.思文》:「貽我來牟」,《漢書.劉向傳》引作「貽我釐麰」,可證「」、「」古同音。參見「」。
甲骨文表示福祉,「𢓊𠩺」,即是延長福祉之意。金文表示祝福,師𩛥鼎:「𩛥敢𠩺王,卑(俾)天子萬年」,「𠩺王」即祝福周王。又用作國名,典籍作「」,師㝨簋:「率齊帀(師)、㠱、𠩺(萊)、僰、殿左右虎臣正(征)淮夷。」
《說文》:「𠩺,坼也。从攴从厂。厂之性坼,果孰有味亦坼。故謂之𠩺,从未聲。」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,突出眼睛,以表視看之意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,突出眼睛,以表視看之意,甲金文「」、「」有別,參見「」。
金文「」有三種字形,第一種上承甲骨文,從「」從「」;第二種從「」「」聲;第三種從「」「」聲,與說文古文形近。第一種是視的象形初文,第二、三種是後起形聲字。
甲骨文表示視察,有爲了準備戰鬥而觀察敵軍情況之意(裘錫圭)。金文表示看,何尊:「𧠟(視)于公氏」,又用作人名、地名。
《說文》:「視,瞻也。从見示。𥄙,古文視。眡,亦古文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