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TF-8 | E5 82 99 |
---|---|
大五碼 | B3C6 |
倉頡碼 | 人廿竹月 |
Matthews | 4997 |
漢語大字典 | (一版)0200;(二版)238 |
康熙字典 | 41 |
Unicode | U+5099 | |
---|---|---|
GB2312 | ||
四角號碼 | 2422.7 | |
頻序 A/B | 408 | 451 |
頻次 A/B | 6682 | 2552 |
普通話 | bi |
小篆 | ||
---|---|---|
|
金文 | 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甲骨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簡帛文字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其他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
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備 | 愼也。从人,𤰈聲。〔平祕切〕𠈍,古文備。 (163 / 161) | 人 | 𠈍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甲金文從「人」,「𤰈」亦聲。「𤰈」象箭矢插在盛器中,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,文獻作「箙」,本義是盛矢器。從「人」象人背負箭袋之形,故有準備、具備之意。 74 字 詳解: 甲金文從「人」,「𤰈」亦聲。「𤰈」象箭矢插在盛器中,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,文獻作「箙」,本義是盛矢器。從甲骨文、金文至簡帛文字,人形一律背向箭袋,象人背負箭袋之形,以備隨時射箭,引申有準備、具備之意。肩負箭囊,表示做好作戰準備,進而泛指各種準備、防備。事前做好準備需要各個方面的周到安排,因此「備」有「全部」、「全都」之義(白川靜)。《說文》:「箙,弩矢箙也。从竹,服聲。《周禮》:『仲秋獻矢箙。』」指用竹、木或獸皮等製成的盛箭工具。《說文》:「備,愼也。从人,𤰈聲。𠈍,古文備。」 金文「𤰈」下部變為「用」,疑「用」是「𤰈」、「備」的聲符。 金文表示具備,中山王鼎:「昔者,吳人并(併)𩁹(越),𩁹(越)人修教備信,五年覆吳,克并(併)之。」又表示備用,叔向父為備簋:「弔(叔)向父為備寶𣪕(簋)兩」。又通假為「佩」,「備玉」即「佩玉」,洹子孟姜壺:「璧二,備(佩)玉二𤔲(笥),鼓鐘一肆」。又通假為「箙」,表示盛載箭的容器,[冬戈]簋:「戈、弓、備(箙)、矢」。 戰國竹簡讀作「服」,表示任事,《清華簡一.皇門》簡5-6:「卑(俾)備(服)才(在)厥家。」意謂俾使在其家任事。又表示臣服,《郭店簡.唐虞之道》簡13:「夏用戈,正(征)不備(服)也。」又表示衣服,《上博竹書一.緇衣》簡9:「子曰:『長民者衣備(服)不改』」,意謂孔子說:「治理黎民百姓的人,有固定不變的服裝」(季旭昇)。 595 字 相關漢字: 人,𤰈,箙,用,佩,服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備」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地名 | ||
---|---|---|
濮州備禦千戶所, 石臼寨備禦後千戶所, 塘頭寨備禦百戶所, 王徐寨備禦前千戶所, 馬埠寨備禦百戶所… | (5/14)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德才兼備, 有備無患, 求全責備, 備嘗艱苦, 攻其無備… | (5/76) | 詳細資料 |
配搭點: |
---|
必, 齊, 籌, 設, 才, 麆, 儲, 防, 戒, 具, 兼, 賅, 後, 預, 案, 配, 常, 責, 準, 裝, 貯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adj. | ready; prefect |
n. | quiver, arrow bag (arch.); equipment; perfection; readiness; completeness |
v. | prepare; provide; put in order; complete; be equipped with, have |
瀏覽次數: 1474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