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對 |
|
|
小篆 | 金文 | (部件樹) | 甲骨 | (部件樹) | 簡帛文字 | 其他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|
|
|
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𡭊 | 譍無方也。从丵从口从寸。〔都隊切〕對,對或从士。漢文帝以爲:責對而爲言,多非誠對,故去其口以从士也。 (58 / 53) | 丵 | 對 |
《廣韻》 | 頁碼 | 反切 | 註解 | 中 古 音 |
聲母 | 清濁 | 部位 | 聲調 | 韻攝 | 韻目 | 開合 | 等第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對 | 388 | 都隊 |
![]() |
端 | 全清 | 舌 | 去 | 蟹 | 灰/隊 | 合 | 一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甲文從「又」從「丵」從「土」,陳秉新認為上「丵」下「土」此形亦是聲符,「丵」象鑿擊工具,字象手持工具開闢土地。 55 字 詳解: 金文在「丵」下加「丰」(象艸木),字形結構與「封」、「邦」字相近。因為開闢土地之後,要樹立地界,先秦樹立地界多半以植樹為之,「對」的本義是闢地分疆,植樹於土,立下地界,後假借為應對、應答之意。《詩.大雅.皇矣》:「帝作邦作對」,表示帝開闢邦國、開闢領土。高亨《詩經今註》曰:「作,創造也,引申為開拓之義。邦,借用封。封,邊疆也。對,與疆同意。古代國家常在邊界上種植樹木以作標志,略似後代的柳條邊,這叫做對。」〈皇矣〉後文云:「以篤于周祜,以對于天下」,也是開闢天下的意思。 《說文》小篆加從「口」,可能是為應對、對答的「對」的而造的分化字,只是這個字沒有流傳下來,後世仍然用「對」字(季旭昇)。漢帛書應對的「對」字從「言」為意符。《說文》:「𡭊,譍無方也。从丵、从口、从寸。對,(對)[𡭊]或从士。漢文帝以爲:責對而爲言,多非誠對,故去其口以从士也。」從甲金文來看,「士」當為「土」之訛。 劉釗認為「丵」是從「䇂」演變而來,「䇂」象一種刑具。高鴻縉謂「丵」象有齒之古兵器。 甲骨文疑用作祭名或地名。金文表示對答、答謝,大盂鼎:「用對王休」。呂方鼎:「對揚王休」,表示報答、稱揚周王的蔭庇。《詩經.大雅.江漢》:「對揚王休」。又用作人名。 漢帛書表示對答,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》第362行:「伊尹對曰」。 561 字 相關漢字: 又,丵,土,丰,封,邦,口,言,士,䇂 |
粵語音節 | & 根據 | 同音字 | 詞例(解釋) / 備註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
黃p40 | 周p42 | ||||
李p346 | 何p292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對」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對牛彈琴, 對症下藥, 對答如流, 棋逢對手, 針鋒相對… | (5/138) | 詳細資料 |
配搭點: |
---|
策, 出, 峙, 稱, 檚, 敵, 掂, 待, 當, 反, 校, 顄, 覈, 起, 泣, 弈, 應, 葉, 遙, 爇, 越, 壘, 面, 門, 吾, 耦, 配, 灑, 死, 舄, 相, 針, 質, 廌, 酌, 象, 齖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adj. | right, correct; opposite |
int. | correct, yes |
n. | answer, reply; pair |
v. | oppose; face; make a pair; compare; check; identify; set; adjust; suit; treat; cope with; counter |
瀏覽次數: 4905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