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
上一頁 | 下一頁 搜索詞 : 假借 (共 251 筆) 241 - 250
[重新搜索]
搜索記錄: ( 假借 )

搜索字串:
選項:

支援萬用字元:「?」代表任一漢字,「*」代表句內任一字串。
關鍵字、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。NOT 「A B C D...」= 有 A, 無 B, C, D...

漢字 形義通解
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本義是棍棒。
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本義是棍棒。《說文》:「柭,棓也。从木,犮聲。」
」又通作「」、「」,表示草木抽發新葉,生機勃勃。《古今韻會舉要》:「茷,草多貌。一曰茷茷,有法度,《詩》:『其旂茷茷』。或省作『柭』,生柯葉貌,《詩》:『柞棫柭矣』。」《詩.大雅.緜》作:「柞棫拔矣」,意謂柞樹、棫樹枝葉茂盛。
」通作「」,又表示連根拔起,明高汝栻《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錄》:「時大風柭(拔)富家樹」,意謂當時大風拔起有錢人家中的樹。
金文辭殘,意義不詳。戰國竹簡「假借為「」,「關柭(門)」表示關口上的門,《清華簡三.芮良夫毖》簡20:「民之關閉,如關柭(門)扃管。」意謂對人民加以防備、禁阻,就好像在關口上的門設置門閂和鑰匙(參沈培)。
「打柭柭」,又稱「打嘎嘎」、「打尜尜」、「打柭兒」,是古代一種兒童游戲。「柭柭」是一截兩頭尖,中間粗的短棍,約二寸長。游戲時需要一塊敲打用的木板,一頭稍窄;玩者手握木板的窄端,輕輕擊打平放在地的柭柭尖頭,使它跳起懸空,跟着用板猛擊,將柭柭打遠。打得近的便輸,打得遠的得勝。明劉侗《帝京景物略》:「小兒以木二寸,制如棗核,置地而棒之,一擊令起,隨一撃令遠,以近為負,曰打柭柭。古所稱擊壤者耶?其謠云:楊柳兒活,抽陀螺;楊柳兒青,放空鐘;楊柳兒死,踢毽子;楊柳發芽兒,打柭兒。」
此中所謂「擊壤」,實遠古詩歌「擊壤歌」所詠嘆的五十翁繫壤於道上這一種遊戲,相信是「打柭柭」的前身。
楊柳發芽時打柭柭,可能與「」可訓為抽發新芽的「」有關。
甲骨文從二「」,象豬相追逐的樣子。造字本義不明。一說「」即兩隻豬(《玉篇》)。
甲骨文從二「」,象豬相追逐的樣子。《說文》:「豩,二豕也。豳從此。闕。」段玉裁注:「謂其義其音皆闕也。」「」的造字本義不明。據《玉篇》所言,「」即兩隻豬。《同文備考》另有一說:「豩,豕亂群。」意指一群亂跑的豕。張舜徽《說文解字約注》:「當訓兩豕相齧也,從二豕。與㹜下云:『兩犬相齧也,從二犬』意同。」「」即咬;甲骨文「」和「」形近,容易混淆,此說可作參考。
甲骨文字義不明,疑為獻祭之牲名(徐中舒)。
金文「」疑用作族名。金文「」相對甲骨文象形程度更高,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族名金文中(參裘錫圭)。
」亦可假借作「」,頑劣之意。劉錫禹〈答樂天見憶〉:「杯前膽不豩」,注謂「頑也」。宋王禹偁〈江豚歌〉:「依憑風水恣豩豪」,「豩豪」即強橫之意。全句描述江豚在水中恣意強橫的姿態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𣥠」,「𣥠」亦是聲符,「」象手持棍棒,全字表示用腳踐踏野草和用棍子除草。本義是打草、割草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𣥠」,「𣥠」亦是聲符,「𣥠」從二背向的二「」,象兩隻伸開的腳掌,「」象手持棍棒,全字表示用腳踐踏野草和用棍子一類工具除草。本義是打草、割草。何琳儀認為是「」的初文。《說文》:「癹,以足蹋夷艸。从𣥠从殳。《春秋傳》曰:『癹夷蘊祟之。』」段玉裁注:「从癶,謂以足蹋夷也。从殳,殺之省也。」「」字用來表示除草,見於戰國晚期青川秦田律木牘:「正彊(疆)畔,及癹千(阡)百(陌)之大草。」意謂修治邊疆田界,剪除田界上的野草。
今天中國農郊地區仍保留着打草的習慣,農民常常在入冬前收割草料,為牲畜儲備糧食。陳英傑則認為「」字反映了除草踩秧的耕作方法,他指出至今四川農村的農民春天下水田「薅秧子」,稻秧成行,人捲褲腿赤腳在行間,即拄着棍,用腳將行間的雜草刮到兩邊(即稻秧的根部),這樣,既除了草,又壅了禾本(培土)。湖南華容縣有一句諺語:「腳腳捅到底,擔穀六斗米」,意指用腳給禾苗除草鬆土時,要用力踩進泥裏,這樣能使禾苗長勢好,將來可獲豐收,這叫做「擂禾」、「踩秧」、「挪田」等。
金文「」亦從「𣥠」從「」,「」字一般從「」從「」,象手形的「」訛變為形近的「」或「」形(見發孫虜鼎、發孫虜鼎)。「」後作為「」字的聲符,六國官印「發弩」之「」通常假借」字來表示(裘錫圭)。「」和「」字所從的「」最初皆不從「」,而從「」。從「」是後來的寫法。而楷書上所從之「」亦即二止(「𣥠」)線條化而成。
甲金文用作人名,《合集》18239:「王乎(呼)癹」,意謂商王召喚癹。攻吳王姑發諸樊之弟劍:「工(攻)吳王姑癹(發)者(諸)反(樊)之弟」,指吳王姑發諸樊的弟弟。
金文又用作國族名或姓氏,文獻作「」,發孫虜鼎:「癹(發)孫虜擇余吉金,自乍(作)飤鼑(鼎),永保用之。」「癹孫虜」是人名,全句意謂發孫虜選擇堅固的銅,鑄造了食用的鼎,永遠保用。《史記.封禪書》:「游水發根。」「游水」是縣名,「」是姓,「」是名。
戰國竹簡假借為「」,《上博竹書六.競公瘧》簡5:「外內不癹(廢)」,指裏外都沒有荒廢。
」古作「」,金文「」(「」)是截取「」的上部而成,故「」是「」的簡省之形。用來表示你、你們、你的、你們的。後來又借作虛詞。
」古作「」,金文「」(「」)是截取「」的上部而成,故「」是「」的簡省之形。用來表示你、你們、你的、你們的。「」後來發展成為現代漢語的「」。清代洪昇〈柬李東琪〉:「我自飄零歸未得,秋江勸尔弄漁竿。」意謂我自己飄泊流離,未能歸家,在秋天的江邊,勸勉你揮動漁竿,靜靜垂釣。
」、「」古時本是一字,「」是通過省去「」字的下部而成,現代簡化字以「」來表示「」,是有根據的。
古時「」(「」)、「」有粗略的分工,「」多表示複數,多用作定語(相當於「你們的」);「」多表示單數,多用作主語和賓語。參見「」。
金文用作第二人稱代詞,作定語,中山王鼎:「母(毋)忘尔邦」,意謂不要忘記你們的國家。
戰國竹簡「」表示你的、你們的,《郭店簡.緇衣》簡3:「《寺(詩)》員(云):『情(靖)共尔(爾)立(位),好氏(是)貞(正)植(直)。』」此句見於《詩經.小雅.小明》,意謂《詩經》云:「安分敬守你的職位,只喜歡正直。」(參劉釗)。《上博竹書三.周易》簡24:「豫(舍)尔(爾)霝(靈)黽(龜),觀我𢼸〈揣─朵〉頤,凶。」意謂捨棄你們的占卜的大龜的靈兆,而羨慕我們口中的食物,有凶禍。《上博竹書.周易》此句中的「」字阜陽漢簡本作「」。「」、「」音近。
戰國竹簡「」又假借為「」,用作虛詞,表停頓語氣,《郭店簡.六德》簡2:「乍(作)豊(禮)樂,折(制)刑灋(法),教此民尔(而)使之又(有)向也,非聖智者莫之能也。」意謂制定禮樂,規定刑法,教導民眾,使民眾有前進的目標,不是聖明有智慧的人辦不到(參劉釗)。
」後來用作虛詞,是表示「一定這樣」這類肯定語氣的助詞,是「如此」的合音,多用於應答別人,常見於句末。《說文》:「尔,詞之必然也。从入丨八。八象氣之分散。」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尔之言『如此』也,後世多以『爾』字為之。」徐灝《說文解字注箋》:「尔即『如此』之合聲。」
「尔尔」又作「尒尒」、「爾爾」,表示答應之聲,相當於「如此如此」、「是是(就這樣辦,就這樣辦)」,宋代程俱《北山小集.生第三兒》:「華顚有二女,尔尔聊自佳。今年熊羆夢,亦復來貧家。」意謂年老白頭的時候有兩個女兒,應答溫順,自己覺得很滿意。今年熊羆入夢來,預示第三個孩子會是兒子,即將降生在我的家中。《玉臺新詠.古詩〈為焦仲卿妻作〉》:「媒人下床去,諾諾復爾爾。」意謂媒人下牀(即下炕)回去,連聲應諾,頻頻回答「是是」。
成語「莞爾而笑」形容微笑的樣子。此語出自《論語.陽貨》:「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。夫子莞爾而笑,曰:『割雞焉用牛刀。』」意謂孔子到了子游作縣長的武城,聽到了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。孔子微微笑着,說道:「宰雞,何必用宰牛的刀?(意指治理這個小地方,用得着教育嗎?)」(參楊伯峻)這亦是俗語「割雞焉用牛刀」的出處。
「莞爾」古時又作「莞尒」,明代婁堅《吳歈小草.賦得喜字》:「喜韶顔膩理,遥翩然,微莞尒。素娥穿雲,紅蕖出水。」意謂喜愛美好的容貌、細潤的皮膚紋理,飄飄然(即「飄遙翩然」,形容輕快、舒暢得意的樣子),微微笑。白衣仙女穿過雲彩,紅色荷花露出水面。
𤯌
𤯍」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亦有不從「」而從「𠩵」或「」,如友簋從「」從「」,省「」。早期金文又偶於「𠩵」之兩木間加「」。凡「」、「」、「𠩵」皆為一字異體,象禾稻分列歷然之貌。
𤯍」音義主要有兩說。第一,從《說文》讀為「」,從甘聲。然而,「𤯍」有不從「」而從「」或「」,如封簋從「」,其中從「」者更為數不少,「」聲之說恐不合。其次,金文多「蔑𤯍」連文,郭沫若據此讀音釋「蔑𤯍」為「免圅」,意為解甲,難以通順釋讀銘文。金文所見「蔑𤯍」為君主勉勵臣下之辭,而其前後多有賞賜,「蔑𤯍」一語實有嘉勉之意。
第二,讀為「」,假借為「」,自經歷、歷驗引伸出功績之意。「」是勉勵,「𤯍」是功勞、事蹟。蔑𤯍,表示誇美功績。《尚書.盤庚》:「優賢揚歷」,意指敬重賢能,表揚其功績,與金文「蔑𤯍」意同 (參于省吾)。
文例所見,「蔑𤯍」有君主勉勵臣下者,如敔簋:「王蔑敔曆,易(賜)玄衣」,友簋:「王𥣫友曆,易(賜)牛三」。亦有臣子自勉之辭,如鮮簋:「鮮蔑曆」。此外,「𤯍」又用作人名,如𤯍盤:「𤯍乍寶尊彝」。
𤯍」後期金文「」又有訛寫為「」作「」,但金文中無曆法之義,參「」。
《說文》:「𤯌,和也。从甘从麻。麻,調也。甘亦聲,讀若函。」小篆「𤯌」字,金文皆從「」、「𠩵」作「𤯍」,無從「」者,可見小篆訛誤。段玉裁改「𤯌」為「𤯍」,認為當從「」、「」,以金文驗之,確甚。
」甲金文象一跪跽人形的側面。
」是「」字的一種變體,甲金文象一跪跽人形的側面。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字從之。跪跽為殷人祭祀時的姿勢,而坐是燕居閒處時的姿勢,皆為雙膝着地之形,因此「」有祭祀禮拜之義(參徐中舒)。卜辭用作祭名。早期金文用作族徽或人名。《說文》釋為符節,乃假借義。
何琳儀以「」為關節之「」的初文,象曲膝時關節突出之形。按「」字當表示一人跪坐,而非關節,如「」象一人跪坐就食、「」象一人跪跽聽令、「」象一人跪跽服事,參見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。
字書多承《說文》,認為「」、「」乃古今字,《玉篇》:「卩,古文節字。」《集韻.屑韻》:「卩,通作節。」參見「」。
」小篆作「」,《說文》:「卪,瑞信也。守國者用玉卪,守都鄙者用角卪,使山邦者用虎卪,士邦者用人卪,澤邦者用龍卪,門關者用符卪,貨賄用璽卪,道路用旌卪。象相合之形。凡卪之屬皆从卪。」
甲骨文象房屋,「︿」是屋頂,兩豎象牆。
甲骨文象房屋之形。王筠曰:「乃一極兩宇兩牆之形也」,屋頂作「︿」形,兩邊直劃象左右兩牆之形。甲骨文表示房屋,「辛未卜,乍(作)宀」(《合集》22246),「乍(作)宀」即造屋。甲骨文「」作為部件,有省作「︿」之例,參見「」。而甲骨文「」字所從之「广」,可能是「」省,象省去一堵沿牆之狀(參王慎行)。參見「」。
金文承甲骨文字形,用作氏族徽號,又用作人名,如宀乍父辛觶。而作為金文部件,「」、「广」通用,皆表示房屋,參見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。
」與後世字的對應,主要有三說。一,馬叙倫認為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蓋古人最初穴居,後營宮室。田藝衡曰:「古者穴居野處,未有宮室,先有宀,而後有穴。宀,當象上阜高凸,其下有𠕄可藏身之形,故穴字从此。室家宮宁之制,皆因之。」二,于省吾認為是「」的初文,而甲骨文「」字則作動詞,表示居住。三,蔡哲茂、徐中舒認為是「」的初文,「」、「」音近,且「」、「」形近,故甲骨文「」可假借為數字「」。按「」象房屋形,是否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的初文,待考。
」後來引申有覆蓋之義,《元包經.太陽》:「乾,顛宀勹盈。」唐李江注:「宀,覆。」
《說文》:「宀,交覆深屋也。象形。凡宀之屬皆从宀。」《說文釋例》:「交覆者,對『广』衹一牆而言。」《說文部首箋正》:「古者屋為四注,中有堂,前有楹,後有寢,東西有房。四下交覆,故曰深屋。」
甲金文象枝柯之形,是「」的象形初文(屈萬里);枝柯亦即粵人所說的「樹椏」。
甲金文象枝柯之形,是「」的象形初文(屈萬里);枝柯亦即粵人所說的「樹椏」。「」、「」等字從「」。「」字即象一老人手持「」(拐杖)之形,「」既是「」的義符,又是聲符。參見「」。按屈萬里最初從《說文》釋「」為斧柄,後修訂為枝柯。參見「」、「」。
甲骨文用為地名。金文音近通作「」,表示先父,陳逆簠:「皇丂(考)皇母」。又借作「」,鄀公鼎:「用追亯丂(孝)于皇且(祖)考」。又用作人名。
戰國竹簡讀作「」,《上博楚竹書三.恆先》:「利丂(巧)」,「」音同通用作「」。
《說文》:「丂,气欲舒出。ㄅ上礙於一也。丂,古文以爲亏字,又以爲巧字。凡丂之屬皆从丂。」《玉篇》:「丂,古文巧字。」段玉裁注:「此則同音假借。」
」象樹上長著葉子之形,是「」的初文。
商代氏族金文象木上有樹葉之形,是「」的初文。
後期金文變為形聲字,從「」,「」聲。金文讀作「」,表示世代,王孫遺者鐘:「枼(世)萬孫子,永保鼓之」。《詩.商頌.長發》:「昔在中葉,有震有業。」毛亨傳:「葉,世也。」今天「」仍有時期、世代之意,如二十世紀中葉。
此外,金文另有從「」從「」一字,李學勤謂:「字應釋為枼,讀為世,假借為歲字。」右[彳吏]車嗇夫鼎:「十四㭉(枼),右[彳吏]車嗇夫」。
《說文》:「枼,楄也。枼,薄也。从木丗聲。」
金文從「」、「」,「」是聲符。「」是「」的古字,由於音近,「」又假借為「」。
金文從「」、「」,「」是聲符。「」是「」的古字,由於音近,「」又假借為「」。
金文只一見,表示美好,國差𦉜:「卑旨卑瀞」,意指使美使好(陳新)。石鼓文用作本義:「吾水既瀞,吾道既平。」表示水源清澈乾淨。
《說文》:「瀞,無垢薉也。从水靜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此今之淨字也。古瀞今淨,是之謂古今字。古籍少見。《韵會》云:『楚辭收潦而水淸』。注作瀞。按今文𨕖本作百川靜。洪興祖本作百川淸。皆與黃氏所見異。古書多假淸爲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