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
部件: ◎ (主部件) 共 185 字

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
上一頁 | 下一頁81 - 90
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
甲骨文象刻有花紋之玉器。朱芳圃以為字象方格縱橫,刻劃文采之形,當為「」、「」之初文。本義是彫琢玉器。
」字甲骨文釋義有二:一說以為象田疇之貌(魯實先),一說則以「」為「」、「」之初文,字象有彫飾的玉器(孫常敘),《說文》:「琱,治玉也。一曰石似玉。从玉周聲。」按「」字充當「」、「」等字的部件,似乎較難理解為田疇,且金文中「」有用作「」的本義,故這裏採用後一種說法。「」因借用作國名,所以金文又在字形下方別加「」形,甲金文國名之字往往加「」作分化符號。西周晚期字形上部漸與「」字同形,戰國文字多承此而來,小篆亦因此誤從「」,《說文》:「周,密也。从用、口。」
甲骨文「」用作方國名,與姬姓的周國有別,如《合集》6657正:「王叀周方正(征)」,指稱王要征伐稱為周的方國。又《合集》6812正:「令多子族比犬𥎦(侯)翦周」,指命令多子族聯合犬侯來翦除周這個方國。另「」字甲骨文亦有用作姬姓的周國,《合集》22264有「帚(婦)周」一名,為周國女子嫁給殷王者。
金文「」字可用作本義,如縣妃𣪕有「周玉」一詞,即為「琱玉」。另金文「」多指姬姓王朝,毛公鼎:「皇天引猒(厭)厥德,配我有周」,全句指皇天賜予這樣綿長和充厚的德,可與我周王室相匹配。又金文中有「周廟」一詞,為周王室之宗廟;「周邦」則指周王室、周天下。金文中「」亦可指周朝都城,如曶鼎:「王才(在)周。」
金文中有「周公」、「周生」、「周師」,俱為人名。「周公」為周文王第四子姬旦,夨令方彝:「王令(命)周公子明保,尹三事四方」,即王命令周公之子明保掌管政府的內政與外務,領導諸卿士、僚友(馬承源)。「周生」為西周王朝之宰。至於「周師」,陳夢家以為周師即《周禮》之師氏,職責在「以其兵服守王門之外」。守宮盤:「守宮對揚周師釐」,指守宮答謝稱揚周師之賜。「宗周」指的是周朝初建時酆、鎬二京隔河相望的一帶,即今之西安近郊。而「成周」則指西周時的東都,由周公旦所建。周亡後,平王東遷成周,即今之洛陽白馬寺以西之地。
」由花紋的細密引申有周密、謹嚴的意思,《左傳.昭公四年》:「其藏之也周。」杜預注:「周,密也。」又繼而引申有親密之義,《左傳.文公十八年》:「醜類惡物,頑囂不友,是與比周。」孔穎達疏:「比是相近也,周是親密也。」
另「」有遍佈的意思,如《廣雅.釋詁二》:「周,徧也。」又引申有圍繞的意思,《楚辭.九歌.湘君》:「水周兮堂下。」王逸注:「周,旋也。」而邏輯中的「周延」(distributed),亦指遍及的意思。
甲金文「」字表示用手抓住女人的長髮,反映搶婚的習俗。本義是妻子,引申為嫁予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長髮女子(長髮以◎表示),表示用手抓住一個女人的長髮,上古掠奪女子作為妻子(陳煒湛),「」的字形反映搶婚的習俗。本義是妻子,用作動詞時,義為嫁給。一說象女子用手束髮,可為人妻(李孝定)。後來「」(手形)與頭髮合寫在一起。《說文》:「妻,婦與夫齊者也。从女从屮从又,又,持事,妻職也。𡜈,古文妻从𡭙、女。𡭙,古文貴字。」
甲金文表示妻子,《合集》938:「㞢(侑)于示壬妻匕(妣)庚」,意謂對示壬的妻子妣庚進行侑祭。叔皮父簋:「其妻子用亯(享)考(孝)于弔(叔)皮父」,表示他的妻子和兒女宴饗和孝敬叔皮父。金文又表示嫁,農卣:「吏(使)厥友妻農」,「」是人名,意謂使他的朋友把女兒嫁給農(劉心源、楊樹達)。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以其子妻之」,邢昺疏:「納女於人曰妻」。
戰國竹簡表示妻子,《郭店簡.六德》簡28:「為妻亦然」。《郭店簡.六德》簡29:「為昆弟絕妻,不為妻絕昆弟。」《九店楚簡》56號墓簡13:「利以取(娶)妻」。《上博竹書五.姑成家父》簡9:「與亓(其)妻與亓(其)母」。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5:「周幽王取(娶)妻于西申,生平王。」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23:「蔡哀侯取(娶)妻於陳」。又表示嫁女,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35:「惠公安(焉)以其子懷公爲執(質)于秦,秦穆公以亓(其)子妻之。」又通假為「」,《郭店簡.老子甲》簡18:「道亙(恒)亡(無)名,僕(樸)唯(雖)妻(細),天地弗敢臣」,意謂道永遠是無名的,「」(亦指「」)雖然小,天下卻沒有可以役使它的(劉釗)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兩短橫從「」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(唐蘭、陳劍),象高出地面的堂基,「」字是在「」上部加「」、「」分化出來。因為「」是高於地面,故「」有高尚之義,引申為崇尚,假借為尚且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兩短橫(後豎起來成為「」)從「」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(唐蘭、陳劍),象高出地面的堂基,「」字是在「」上部加「」、「」分化出來。因為「」是高於地面,故「」有高尚之義,引申為崇尚,假借為尚且。
春秋戰國文字在「」所從的「」中間加一圓點為飾,圓點後來伸展為短橫或短豎。短豎和「」至小篆訛變為「」。
金文表示崇尚,中山王方壺:「可灋可尚」,表示可以效法,可以崇尚。又表示尚且、還(陳初生),弔䟒父卣:「母(毋)尚為小子」,表示不要還是處於小子的階段。又通假作表示常法的「」,陳侯因[次月]敦:「永為典尚(常)。」《易.繫辭下》:「既有典常。」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無忘國常」,韋昭注:「常,舊法。」又通假作表示守護的「」,冶仲考父壺:「子子孫孫永寶是尚(常)。」《詩.魯頌.閟宮》:「魯邦是常」,鄭玄箋:「常,守也。」又用作人名。
漢簡用作「」,表示登,《銀雀山漢簡.晏子.一三》:「景公令脩(修)茖(路)𡨦(寢)之臺,臺成,公不尚(上)焉。」表示臺建成後,景公不肯登上去。
」是從表示堂基的「」分化出來,表示高尚的本義,引申之,登上堂基又叫「」,這一意義的「」傳世文獻多寫作「」,「」、「」是音義密切相關的同源詞。中山王方壺表示上下的「」加注「」字,成為雙聲字,「」既是聲符,又是義符。
《說文》:「尚,曾也。庶幾也。从八,向聲。」
」字後來成為許多字的聲旁,如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。
甲骨文「」象重重疊疊的山嶺,本義是高大的山。
甲骨文「」象層巒疊嶂,山外有山之形(孫詒讓、屈萬里、李孝定),與《說文》「」的古文形近。「」是「」的異體字,本義是高大的山。《說文》:「嶽,東岱、南靃、西華、北恆、中泰室,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。从山、獄聲。𡶓(岳),古文象高形。」《玉篇.山部》:「岳,同嶽。」屈萬里又認為「」象山上有樹,樹外又有山峰之形。東漢魯峻碑「」字上部寫作從「」。
甲骨文用作本義,指山神,古人把高山、大川當作神祇。屈萬里認為卜辭的「」是太岳山,孫詒讓、彭裕商則認為是嵩山。詹鄞鑫則釋甲骨文此字為「」,認為是西岳華山。《合集》30419:「于岳求,又(有)大雨」,表示向山神求雨,有大雨。傳世文獻也有向山河求雨的記載,《晏子春秋.內諫上》:「齊大旱逾時,景公召群臣問曰:『天不雨久矣,民且有饑色,吾使人卜之,祟在高山廣水,寡人欲少賦斂以祠靈山,可乎?』」
」又用以尊稱妻子的父母一輩長者。「岳父」、「嶽父」指妻子的父親,又稱「泰山」。《醒世恒言.錢秀才錯占鳳凰儔》:「錢青道:『若得岳父扶持,足感盛德。』」清顧張思《土風錄》卷十六:「妻父亦曰『岳父』,或稱曰『泰山』。」
「岳父」還稱為「外父」、「岳丈」、「嶽丈」,元黃溍《日損齋筆記.雜辨》:「俗呼人之婦翁曰嶽丈,曰泰山。」
妻子的娘家稱為「岳家」,清蒲松齡《聊齋志异.劉夫人》:「(慕生)喜曰:『吾同鄉也。岳家誰氏?』答曰:『無之。』益喜。」
甲骨文及早期金文象樹上結滿果實,本義是果實。
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「」,於樹枝上劃有小圓圈,象果實生長在樹上之形,本義是果實。
後期金文上部之果實與田形近,為小篆和楷書所本。《說文》:「果,木實也。从木,象果形在木之上。」
過去有學者釋此字甲骨文為「」的初文,按「」已有象形初文,參見「」。而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字的葉子都不是小圓圈,此外,「」字甲骨文從此字,以採摘果實較樹葉為合理。
果實之義引伸表示果然,徐灝《說文解字注箋》:「木實謂之果,故謂事之實然者曰果然,因之果敢、果斷之義生焉。」甲骨文表示果然,又用作地名。金文用作人名。
甲骨文「」表示把犁而耕,會兩隻手(代表兩個人)拖動一個犁鏵耕作的樣子。本表示耕作,假借為爭奪之義。
甲骨文「」字從二「」從◎,象犁耕之形(劉洪濤),或認為象耦耕之形(賈文)。◎下呈三角形,象農耕用的犁。「」象手形。「」字象兩隻手(代表兩個人)拖動一個犁鏵耕作的樣子。本來表示耕作,假借為爭奪的「」,耕作之本義已廢。
陸懋德先生在《中國發現之上古銅犁考》中說:「耜是犁頭,而最初的牽用人拉。……二人同時工作,一人在後扶犁,一人在前拉犁,如此二人並耦,是謂之耦也。」
卜辭中,爭是第一期武丁時代的貞人,又是史官。金文無「」字,只用作偏旁,「」字所從的「」字,從二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農具之形,與「」的初文作為義符可通用。參「」字。
《說文》:「引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凡言爭者,皆謂引之使歸於己。」徐灝箋:「爭之本義為兩手爭一物。」
從矢從◎,象矢上有扁平而長闊之鏃形。本義為扁平的矢鏃。漢以後稱為「」。後假借為「畀予」的「」。
甲骨文表示付與,又表示把祭品獻給鬼神。《詩.周頌.豐年》:「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」金文表示付與,永盂:「易(賜)畀師永氒(厥)田」。「賜畀」表示賜予、付與,同義連用。
漢帛書「」通作「」,《馬王堆.足臂十一脈灸經》:「疾畀(痹)」,表示麻痹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一點(以「」表示),一點象公豬的生殖器,本義為被閹割了的公豬。
」字甲骨文從「」從一點(以「」表示),一點象公豬的生殖器,本義為被閹割了的公豬。一說「」表示絆足,字象豕被絆足之形。《說文》:「豖,豕絆足行豖豖。从豕,繫二足。」段玉裁注:「豕絆足行豖豖也。豖豖,艱行之皃。《孟子》曰:『如追放豚,旣入其苙,又從而招之。』趙曰:『招,罥也。』按,罥之,謂絆其足,經文招字,與豕古音相近,招之卽豖之也。此猶『州吁』卽『祝吁』。从豕繫二足,繫當作『係』,此从豕而象形也。」
可見《說文》與段注皆採用「豕被絆足」之說。不過該說法除了段玉裁所引《孟子》之旁證外,並無法於古文字或經傳中找到直接例證,而「」表示「去勢之豬」則與去勢義之「」、「」、「𣀈」音近義通,故許慎所釋並非「」之本義。
」在卜辭用作祭牲,如《合集》738:「三豖」,表示三隻被閹割了的公豬。
甲金文象一個拄着拐杖的長髮老人,本義是長者、老人。
甲金文象一個長髮老人拄着拐杖之形(葉玉森、劉釗、劉興隆、沈培),本義是長者、年長,又從長髮引申為長短之長。
」字與「」字的構形初義相近,因為長者實與老人同義。部分字形省去拐杖之形。拐杖形或訛變為「」形。中山王鼎的「」字加從「」旁。
甲骨文用作方國名或地名,又用作人名、南方風名等(參徐中舒)。金文表示長久,史牆盤:「文武長剌(烈)」,表示周文王、周武王所開創之長久的基業。中山王鼎:「長為人主」,表示長久以來作為君主。又表示年長,中山王鼎:「事少女(如)長」。
《說文》:「長,久遠也。从兀从匕。兀者,高遠意也。久則變化。亾聲。□者,倒亾也。凡長之屬皆从長。仧,古文長。𠑿,亦古文長。」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數點(以◎表示),數點象水滴,會用帚和水刷洗牛之意(唐蘭、裘錫圭)。
甲骨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從數點(以◎表示),數點象水滴,會用帚和水刷洗牛之意(唐蘭、裘錫圭)。一說象手持帚驅趕、毆打牛之形(徐中舒)。
甲骨文表示侵伐。「土方侵我田十人」。金文從「」從「」從「」,為小篆所本。金文用作人名,鐘伯侵鼎:「大(太)帀(師)鐘白(伯)侵」。
《說文》:「漸進也。从人又持帚,若埽之進。又,手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《穀梁傳》曰:『苞人民,毆牛馬曰侵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