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緇 |
|
|
小篆 | 金文 | (部件樹) | 甲骨 | (部件樹) | 簡帛文字 | 其他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緇 | 帛黑色也。从糸,甾聲。〔側持切〕 (274 / 275) | 糸 |
《廣韻》 | 頁碼 | 反切 | 註解 | 中 古 音 |
聲母 | 清濁 | 部位 | 聲調 | 韻攝 | 韻目 | 開合 | 等第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緇 | 62 | 側持 |
![]() |
莊 | 全清 | 齒 | 平 | 止 | 之/之 | 開 | 三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黑色的布帛。 6 字 詳解: 「緇」本指黑色的布帛、禮服。《說文》:「緇,帛黑色。从糸甾聲。」《詩.緇衣》:「緇衣之宜兮」毛亨傳:「緇,黑色。卿士聽朝之正服也。」又表示黑色。《論語‧陽貨》:「不曰白乎,涅而不緇」。《釋名.釋采帛》:「緇,滓也,泥之黑者曰滓,此色然也。」 甲骨、金文未見「緇」字,戰國楚簡從糸從才作「䊷」。前人注疏《十三經》多次提及「緇」古從「糸」從「才」,以「才」為聲。《詩.丰》鄭玄箋:「䊷衣纁袡」陸德明《經典釋文》:「䊷又作緇」。《禮記.檀弓》:「䊷衣」《經典釋文》:「䊷本又作緇」。《儀禮.士冠禮》:「主人玄冠,朝服,緇帶」,賈公彥疏:「古緇、䊷二字並行。若據布為色者,則為緇字。若據帛為色者,則為䊷字。」 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》有〈䊷衣〉一篇,內容與郭店楚簡〈茲衣〉篇、傳世本《禮記.緇衣》內容大體相合。這進一步證明「䊷」是「緇」的古字,上古「緇」、「才」、「茲」韻母相同(之部),聲母亦近,故可通用。參見「茲」。 《馬王堆.五十二病方》「緇」字從「糸」從「𠙹」從「田」,從「𠙹」從「田」為「甾」字後期隸變之形。《說文》小篆「緇」從糸從𡿧從田,從簡帛文字觀之,當從糸從甾,可見從「甾」之字每與從𡿧從田之字相混,參見「甾」、「菑」。 由於僧服多黑色,「緇」字後往往用以喻指僧人。 539 字 相關漢字: 䊷,糸,才,茲,𠙹,田,甾,菑 |
粵語音節 | & 根據 | 同音字 | 詞例(解釋) / 備註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
黃p22 | 周p130 | ||||
李p184 | 何p153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緇」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涅而不緇, 披緇削髮, 不磷不緇, 削髮披緇, 一塵不緇… | (5/13) | 詳細資料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adj. | silks black; contaminated |
n. | monks and priests; robes of monks |
瀏覽次數: 302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