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足 |
|
UTF-8 | E8 B6 B3 |
---|---|
大五碼 | A8AC |
倉頡碼 | 口卜人 |
Matthews | 6824 |
漢語大字典 | (一版)3686;(二版)3928 |
康熙字典 | 1149 |
Unicode | U+8DB3 | |
---|---|---|
GB2312 | 5567 | |
四角號碼 | 6080.1 | |
頻序 A/B | 595 | 448 |
頻次 A/B | 4237 | 2570 |
普通話 | j z |
小篆 | ||
---|---|---|
|
金文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甲骨 | 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簡帛文字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其他 | |||
---|---|---|---|
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足 | 人之足也,在下。从止、口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【徐鍇曰:口,象股脛之形。】〔即玉切〕 (45 / 39) | 足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甲骨文從「止」,象臂部至腳底之形,本義是腳,為「疋」之分化字(季旭昇)。參見「疋」。 42 字 詳解: 甲骨文從「止」,象臂部至腳底之形,本義是腳,為「疋」之分化字(季旭昇)。參見「疋」。 西周金文把臂脛至小腿之形簡化為○形。由於甲骨文中「正」字從「囗」從「止」,與從○從「止」的「足」字形近,因此不少學者把「正」字甲骨文釋為「足」。參見「正」。戰國文字「足」承金文變作從「口」從「止」,與「疋」字逐漸分化。《說文》:「足,人之足也。在下。从止、口。凡足之屬皆从足。」另許慎於「疋」下提到:「古文以為《詩》大疋字。亦以為足字。」這說明了戰國時期「足」、「疋」偶有相混的現象,唯當時二字形體已有所不同。 甲骨文用作本義,指足部,另又用作人名。金文讀作「胥」,表示輔助。用例可參見「疋」。 戰國文字「足」用作本義,指足部。《郭店楚簡.五行》簡45:「耳、目、鼻、口、手、足六者,心之役也。」又「足」指足夠,《上博竹書一.緇衣》簡11:「大臣之不親也,則忠敬不足」,指大臣若沒有君主親近,那麼他們的忠誠尊敬就會不足夠。 407 字 相關漢字: 止,疋,正,囗,口,胥 |
粵語音節 | & 根據 | 同音字 | 詞例(解釋) / 備註 | 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黃p40 | 周p170 | |||||
李p150 | 何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 ||
黃p49 | 周p170 | |||||
李p150 | 何p359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 ||
黃 | 周 | |||||
李 | 何p368 | |||||
HKLS | 人文 | 同聲同韻 | 同韻同調 | 同聲同調 | 「足」的異讀字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足」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地名 | ||
---|---|---|
大足縣 | (1/1)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不一而足, 不足掛齒, 不足為奇, 不足為憑, 不足為訓… | (5/516) | 詳細資料 |
配搭點: |
---|
臏, 插, 廁, 湊, 捶, 旬, 齒, 纏, 騁, 情, 充, 佇, 頓, 鼎, 跌, 蹈, 繭, 夠, 舉, 趼, 皸, 裹, 脅, 蹺, 何, 空, 饜, 猒, 嬴, 怏, 刖, 企, 跫, 夔, 卯, 微, 滿, 躡, 胼, 十, 蛇, 舄, 贍, 跣, 涉, 削, 竦, 畫, 綰, 酒, 知, 胝, 跡, 霑, 捷, 濯, 駐, 蹠, 杅, 斂, 硊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adj. | enough; satisfied; complete; pure; full |
n. | foot; leg |
瀏覽次數: 2483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