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上一頁 | 下一頁 |
搜索詞 :
假借
(共 251 筆) 121 - 130 [重新搜索] |
頁 |
漢字 | 形義通解 |
---|---|
虞 |
金文「虞」用作姓氏,散氏盤:「豆人虞丂、彔貞。」又用作國名,宜𥎦夨𣪕:「王令虞𥎦(侯)夨曰。」《史記.吳太伯世家》:「是時周武王克殷,求太伯、仲雍之後,得周章。周章已君吳,因而封之。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虛,是為虞仲,列為諸侯。」另,「虞」又讀為「永」,指永遠,恒𣪕蓋:「其萬年世子子孫孫虞(永)寶用。」 秦簡「虞」為「虡」之誤,「虡」指用來掛鐘的木架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125:「縣、都官用貞(楨)、栽為傰(棚)牏,及載縣(懸)鐘虞〈虡〉用𨍮(膈),皆不勝任而折。」全句指縣、都官用木棍、木板編成的築牆用的模板,以及掛鐘木架上的橫木,都不堪受力而折斷了。 漢帛書「虞」指戒備,《馬王堆.戰國縱橫家書》第171行:「是以晉國之慮,奉秦,以重虞秦。」 傳世古籍「吳」、「虞」兩字多有通用,如《孟子.盡心上》「驩虞」即是。後人假借「虞」來表示「預計」、「揣度」等高度抽象的意涵,《爾雅.釋言》:「虞,度也。」傳世古籍如《孫子.攻謀》:「以虞待不虞者勝」,《左傳.宣公十五年》:「我無爾詐,爾無我虞」中的「虞」可解為猜疑。字又引申有戒備之義,《國語.晉語四》:「過衛,衛文公有邢、翟之虞,不能禮焉。」韋昭注:「虞,備也。」「虞」又引申指憂患,《左傳.昭公四年》:「君若茍無四方之虞。」王引之《經義述聞》:「虞,憂也。」至於《周易》提到的「憂虞」即意謂憂心地預料未來。參見「吳」。 |
盂 |
最後,「馬王堆‧戰國縱熿家書」中即曾有「盤盂」寫作「盤竽」者,是竽通作盂的又一側證。參見、「子」、「竽」。 |
臾 |
甲骨文意義不明,《合集》1107:「臾用王」,何琳儀引《集韻》認為「臾」表示善,但沒有詳解。 金文用作人名,師臾鐘:「師臾其萬年永寶用亯(享)。」「師」是官名,一種軍事長官,「臾」是人名,意謂師臾萬年永遠珍重此鐘,用來享祭,祭祀祖先。 戰國竹簡指古代陰陽家的一種占卜術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135正:「禹須臾」,《後漢書.方術傳》:「須臾」,李賢注:「須臾,陰陽吉凶立成之法也。今書《七志》有《武王須臾》一卷。」(參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)日書中的「須臾」是一種占卜術,稱為「禹須臾」或「武王須臾」,是把這一類占卜術假託於禹或武王,可能表示與禹或武王有關,或者是起源於禹或武王的占卜。 漢帛書通假為「萸」, 《馬王堆.五十二病方》第271行:「薑、椒、朱(茱)臾(萸)」。「茱萸」是植物名。香氣辛烈,可入藥。古俗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,佩帶茱萸能祛邪辟惡。 |
戉 | |
求 | |
困 |
甲骨文用作祭名(郭沫若),《合集》:「其困於上甲,雨?」「上甲」是殷人先祖;卜辭意指向上甲進行祀禮,會否下雨? 金文用義不明,疑為官職名。父丁困册爵:「父丁困册。」 秦簡用作本義,即「閫」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2叄:「行到邦門困(閫)。」「門閫」就是直豎於門中間的門限。又解作處於困難的人,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簡3:「孤寡窮困。」即孤兒、寡婦、處於貧窮、艱難的人。 楚簡解作盡、極。《上博楚竹書七.凡物流形甲》簡24:「識險而困,識困而復。」意謂知道危險則知道極限,知道極限就回頭。 漢帛書用作圍困之義。《馬王堆帛書.戰國縱橫家書》第263行:「是我困秦、韓之兵,免楚國楚國之患也。」「楚國」二字重覆;意謂是我(陳軫)圍困秦韓兩國的軍隊,除去楚國的禍患。 《說文》:「困,故廬也。从木在囗中。」「故廬」即舊房子。 |
權 |
「權」也泛指秤,即量度物體重量的器具。如《論語.堯曰》:「謹權量,審法度,脩廢官,四方之政行焉。」何晏集解:「權,稱也。」《漢書.律曆志上》:「權者,銖、兩、斤、鈞、石也,所以稱物平施,知輕重也。」 「權」作動詞表示量度。如《國語.周語》:「古者,天災降戾,於是乎量資幣,權輕重,以振救民。」韋昭注:「權,稱也。」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權,然後知輕重;度,然後知長知。」 「權」引申表示衡量、比較。如《呂氏春秋.慎勢》:「權輕重,審大小,多建封所以便其勢也。」《淮南子.要略》:「若劉氏之書,觀天地之象,通古今之論,權事而立制,度形而施宜。」 「權」表示平衡、平均。如《周禮.考工記.弓人》:「九和之弓,角與幹權。」鄭玄注:「權,平也。」北宋蘇軾〈上皇帝書〉:「古者建國,使內外相制,輕重相權。」 「權」也表示權力。如《左傳.襄公二十三年》:「既有利權,又執民柄,將何懼焉?」《戰國策.秦策三》:「善為國者,內固其威,而外重其權。」 「權」表示變通、權變,在古書中與「經」(不變的道理)、「常」相對。《說文》:「一曰:反常。」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權,又為權變之權。」如《公羊傳.桓公十一年》:「權者何?權者反於經,然後有善者也。」《孟子.離婁上》:「男女授受不親,禮也;嫂溺,援之以手者,權也。」趙岐注:「權者,反經而善也。」 「權」表示謀略、權謀。如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:「軍行,右轅,左追蓐,前茅慮無,中權,後勁。」杜預注:「中軍制謀,後以精兵為殿。」《荀子.王霸》:「故用國者,義立而王,信立而霸,權謀立而亡。」 「權」還表示暫代官職。《舊唐書.高祖紀》:「天策上將府司馬宇文士及,權檢校侍中。」《宋史.李綱傳》:「積官至監察御史,兼權殿中侍御史。」 「權」可作副詞,表示暫且。如《漢書.王莽傳上》:「周公權而居攝,則周道成,王室安;不居攝,則恐周隊失天命。」《文選.左太沖〈魏都賦〉》:「權假日以餘榮,比朝華而菴藹。」李善注:「權,猶苟且也。」 |
厥 |
金文「氒」字皆向左。今典籍皆作「厥」而不用「氒」,敦煌本隸古定《尚書》皆作「氒」(容庚)。 裘錫圭認為「氒」是「㞢」字的橫置,姑備一說。 「厥」之用義相當於「其」,《史記》引《尚書》「厥」多改譯為「其」。甲骨文通讀為「其」,為擬測之詞。金文用作人稱代詞,𤼈鐘:「丕顯高且(祖)、亞且(祖)、文考,克明氒(厥)心」,又用作指示代詞,盂鼎:「畯(允)正氒(厥)民」,意謂信實地治理他的人民。 古文字「氏」、「厥」形近而混,參見「氏」。 《說文》:「氒,木本。从氏。大於末。讀若厥。」 《說文》:「厥,發石也。从厂欮聲。」 |
列 |
「列」表示行列,如《左傳.襄公十五年》:「王及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甸、采、衛、大夫,各居其列,所謂周行也。」《史記.屈原賈生列傳》:「上官大夫與之同列,爭寵而心害其能。」又專指軍隊的陣列、陣法。《廣韻.薛韻》:「列,陣也。」如《左傳.僖公二十二年》:「宋人既成列,楚人未既濟。」《吳子.料敵》:「敵人遠來新至,行列未定可擊。」 「列」也表示排列、陳列,如《禮記.禮運》:「陳其犧牲,備其鼎、俎,列其琴、瑟、管、磬、鍾、鼓,脩其祝、嘏,以降上神與其先祖。」《荀子.王霸》:「相者,論列百官之長,要百事之聽,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,度其功勞,論其慶賞,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。」楊倞注:「列,置於列位也。」 「列」表示眾多、各個,如《左傳.昭公二十三年》:「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,固周制也。」《荀子.天論》:「列星隨旋,日月遞炤。」楊倞注:「列星,有列位者,二十八宿也。」 《史記.高祖本紀》:「列侯諸將無敢隱朕,皆言其情。」 「列」表示陳述,如《史記.伯夷列傳》:「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,如吳太伯、伯夷之倫詳矣。」《漢書.司馬遷傳》:「拳拳之忠,終不能自列,因為誣上,卒從吏議。」顏師古注:「列,陳也。」 「列」通作「烈」。《說文》段注:「古假借烈為列。」如《戰國策.韓策二》:「非獨政之能,乃其姊者,亦列女也。」吳師道注:「列、烈通。」《文選.司馬相如〈喻巴蜀檄〉》:「名聲施於無窮,功列著而不滅。」舊校:「五臣本作烈。」參見「烈」。 「列」亦可作量詞。《朱子語類》卷89:「今不異廟,只共一堂,排作一列,以西為上。」又如「一列火車」。 |
來 |
不少甲骨文「來」字上端加斜或橫畫,有學者認為其字最初本應無橫或斜畫,後來增一斜或橫畫以辨其初義(麥子之來)與假借義(往來之來)。不過,在實際甲骨文文例中未見明確而一致的應用此區分(參季旭昇)。換言之,即或字無增一橫或斜畫,有用以表達麥子之來的情況,亦有表示到來之來的例子。或說橫畫可能是無深意的贅筆(參裘錫圭),或說是飾筆(參《古文字譜系疏證》)。另有學者認為横畫代表麥穗(如李裕)。 金文承甲骨文字形,有的作整株麥子之象形,有的在字形上端加一橫畫,但(多)不封頂。第二種字形較為常見。 以下就「來」的用義作簡單的說明。 在甲骨文的用法方面,於此提出五點。一,卜辭中「來」少見用作本義(即麥子)的例子,僅有的如︰「乙亥卜,受來禾。 二」(《甲骨文合集》33260),其中「受來禾」之「來」應讀作「麥」。意思是「卜問︰受來(麥)呢?還是受禾呢?」即卜問哪一種作物收成會好(參溫少峰,袁庭棟)。 二,「來」用其假借義的例子,卜辭多見。表示由某處至某處時,有的用為來去之來,有的用作來往之往。用作返也、還也之意,常見的例子如「往來亡災」(按︰「亡」即無也),意近「出入平安」。又如「缶不其來[見]王」(《甲骨文合集》1027正)。又或如「來雨自西」(《甲骨文合集》12872)。另外,甲骨文中常見「王來正(征)人方」一語,表示王往征伐人(「人」乃方國名)。此處「來」用其往來之「往」意。 三,用以表示來貢之意,如「奚來白馬」(《甲骨文合集》9177正)。又如「來馬」、「來牛」之類(參李孝定、姚孝遂)。 四,用為將至、將來之義,如卜辭中「來歲」一語即明年、來年之意。卜辭於一旬內之干支稱「今」,下一旬之干支稱「翌」,再下一旬之干支稱「來」(參姚孝遂)。對於卜辭中「翌」表示較近的將來而「來」表示較遠的將來之說,可參吳其昌。 五,用作地名,如「己未卜,今日不雨,才(在)來。」(《甲骨文合集》20907)其中「來」可能是「萊」,春秋時被齊靈公所滅,地處今山東黃縣萊子城。《左傳.襄公六年》︰「齊侯滅萊。」 金文用義方面,主要有三(參《金文形義通解》)。其一,用作到來之來,如史牆盤︰「徽史刺(烈)祖廼來見武王」。其二,用為名字,見鼄來隹鬲︰「鼄(邾)來隹乍(作)貞(鼎)」。其三,用作來年之來,如曶鼎︰「東宮廼曰︰『賞(償)曶禾十秭,遺十秭,為廿秭,[若]來歲弗賞(償),則付卌(四十)秭。』」「來歲」即來年、明年。 從以上甲金文的用例可見,「來」皆有假借表示由彼至此、由遠到近,或從某處至某處。《爾雅.釋詁上》︰「來,至也。」《玉篇.來部》︰「來,歸也。」另外,甲金用例中,亦有借「來」表示將來或將至義,這該是把前述由遠至近之義應用於描述或衡量時日之遠近的做法。《荀子.解蔽》︰「不慕往,不閔來。」 另外,楚簡中有來字異體[來止],上從來下從止(參劉釗),其中「止」應是義符。例如︰「其民者,若四時一遣一[來止],而民弗害也」(郭店楚簡.語叢四.21)。其中[來止]明顯用作來去之來。 《說文》訓「來」曰︰「周所受瑞麥來麰。一來二縫,象芒朿之形。天所來也,故爲行來之來。《詩》曰:『詒我來麰。』凡來之屬皆从來。洛哀切。」對於許慎關於來麥「天所來也」一訓,有人或許認為是莫名其妙,對此李裕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說法。根據一些人類文化歷史及考古學的研究,許多神話與傳說,往往與真實的歷史密切關連。中國古有麥子「天所來也」之說,此現象反映一種可能︰麥子非中國土產(按︰小麥的原產地在中東的新月沃土,中國的小麥可能自西域傳入)。小麥之來用作行來之來,是由於「麥種得自外來」(參張舜徽)。這個說法可算是對許慎所言「天所來也」的一個合理補正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