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部件: 止 (主部件) 共 37 字 | 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 |
漢字 | 部件 | 甲骨 | 形義通解 | 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建 | 卜辭中「建」用為地名,如「王卜,在建」。金文除用於早期氏族徽號、人名外,還表示建立之意。如小臣□鼎:「□公建匽(燕)」,蔡紐鐘:「建我邦國」,《周禮.天官.冢宰》:「惟王建國」;《周禮.夏官.量人》:「掌建國之法」鄭玄注:「建,立也。」 《說文》:「建,立朝律也,從聿,从廴。」 | |||||||||||
洚 | 《說文》:「洚,水不遵道。一曰下也。从水夅聲。」 | |||||||||||
洗 | 甲骨文用作方國名或地名。如《合集》20531:「癸酉卜,王鼎(貞):羌其征洗。」又用作動詞,有捉拿之意,《合集》9504+《乙》4982+《乙補》6091:「呼見洗□芻,弗其擒」,「見」是人名,表示呼喚見捉拿□芻,沒有擒獲(林宏明、王子揚)。 「洗」的本義是洗腳。《說文》:「洗,洒足也。从水,先聲。」古書中的用例如《史記.高祖本紀》:「沛公方踞床,使兩女子洗足。」《論衡.譏日》:「洗、去足垢,盥、去手垢,浴、去身垢。」引申之,清洗時所用的器皿亦稱洗,如《儀禮.士冠禮》「設洗」,表示陳設洗手用的盤。 「洗」後泛指清洗、洗滌。如《莊子.則陽》:「掘之數仞,得石槨焉,洗而視之,有銘焉。」《後漢書.隗囂傳》:「如遂蒙恩,更得洗心,死骨不朽。」 古書的「洗馬」即「先馬」,指於馬前作先驅的僕役,即馬前卒。《韓非子.喻老》:「句踐入宦於吳,身執干戈為吳王洗馬。」王先慎集釋:「洗、先,古通,謂前馬而走,〈越語〉『其身親為夫差前馬』是也。古本賤役,至漢始以此名官。」漢制有「太子洗馬」一職,即太子侍從,負責於太子出遊時為之前導,以壯其威儀。 | |||||||||||
袁 | 「遠」是「袁」的後起字,加「彳」或「辵」造「遠」字,表示遙遠之意。卜辭辭例所見,「袁」除用作人名外,還表示遠方,與「邇」對言。 「袁」字後來加圓圈「◎」,「◎」是「圓」的初文(于省吾、陳漢平),作為聲符,參「圓」。作為甲文部件,◎有置於衣上,而多置於衣中,參「遠」字甲骨文。按「袁」、「睘」古形音極近,應是一字之異體(參郭沫若),「睘」字未見甲骨文,而「袁」字甲骨最初只從「衣」從「又」,而「衣」、「又」是「睘」、「袁」兩字的主要部件,可視為「袁」、「睘」的初文。後來「睘」上加「目」,以標示人首所在,而「袁」上加「止」,以表示遠行。雖然兩字已分化,但作為古文字偏旁,仍有「袁」、「睘」不分的情況。「袁」、「睘」之圓圈「◎」多置於「衣」字中間,除了象玉環,還是聲符。參「睘」、「環」。 金文只見「遠」而未見「袁」字,此外,「袁」亦用作部件,多從「止」從「衣」從◎,參「遠」、「㝨」。 | |||||||||||
涉 | 早期金文中,效尊字形從「水」,二「止」同在水的一邊,與其他字形有異,故有學者疑此字非「涉」字(參張世超等)。 甲骨文表示渡河,《廣雅.釋詁》:「涉,渡也。」《詩.載馳》:「大夫跋涉」,毛亨傳:「水行曰涉」。金文也表示過河,散氏盤:「自瀗涉,以南,至于大沽,一封。」意思是說自瀗河過渡,往南,到達大沽,在此樹立封土以為界(參商周青銅器銘文選)。又表示進入,格伯簋:「涉東門」,即入東門之意(參楊樹達)。 | |||||||||||
徒 | 甲骨文從「止」從「土」,金文從「辵」從「土」,或不從「辵」而從「彳」,象街道之形。「土」亦是聲符,疑本義是步行、徒步,引申為步卒、步兵。甲骨文用為祭名,讀作「屠」,表示屠牲以祭。金文表示步卒,師㝨簋:「徒馭」,「徒」為步卒,「馭」為駕馭車馬者。又用作職官名,揚簋:「𤔲徒」,即後世的「司徒」,西周早期和中期作「𤔲土」,西周晚期才寫作「𤔲徒」,「司土」即管理土地之意,所以其職責是掌管土地、農業等事務,也會在冊命禮中作儐右。 | |||||||||||
追 | 甲骨文用作本義,表示追趕、追擊,《屯》190:「弜追召方」,表示不要追趕召方。甲骨文「追」用於人,「逐」用於禽獸(楊樹達)。 金文也用作本義,表示追逐、進擊,用於軍事。多友鼎:「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𠂤(師)。」又表示追祭,夨令方尊:「敢追明公賞于父丁」,是說敢用明公賞賜之物追祭父丁(陳秉新)。又用作人名,仲追父方彝:「中(仲)追父乍(作)宗彝。」又有「追孝」一詞,表示孝事先人,即設食祭祀先人,以寄追思。伯椃簋:「用追考(孝)于厥皇考」。《正字通》:「追,祭先而永思不忘也。」《周禮.春官宗伯.司尊彝》:「凡四時之間祀,追享、朝享」,鄭玄注:「追享,謂追祭遷廟之主,以事有所請禱也。」 《說文》:「追,逐也。从辵、𠂤聲。」 | |||||||||||
旋 | 甲骨文「止」或改從「正」,「正」有遠行之義,其構形之義與從「止」同。《說文》:「旋,周旋,旌旗之指麾也。从㫃从疋。疋,足也。」徐鍇《繫傳》:「人足隨旌旗也。」徐中舒、劉興隆釋字象人於旌旗下周旋之意。另,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旗有所鄉,必運轉其杠,是曰周旋」,馬如森亦認為字象人持旗行走以周旋。徐灝《說文解字注箋》:「旌旗可以齊眾,執以指麾,令士卒望而前却,非運轉其杠之謂也。」按「旋」似沒有人持旗運轉之義,段注似不可從。 甲骨文「旋」字用作人名,《合集》13764:「旋亡(無)疾。」另《合集》21842:「余丙示旋于正(征)」,卜辭辭殘,詞義不明,李孝定、徐中舒認為「旋」當解作「還」,可備一說。 金文麥方尊有「旋走」一詞,意義與奔走相近。顏師古《漢書.董仲舒傳》注:「旋,速也。」 秦簡「旋」通假作「繯」,指相連的繩結。《睡虎地秦簡.封診式.經死》簡64至65:「以枲索大如大指,旋(繯)通繫頸,旋(繯)終在項。」全句指用好像拇指般粗的麻繩做成繩結,把繩結束在頸項上,繩結繫束處放到頸項後面。 傳世文獻中「旋」由轉動引申有返回的意思。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旋,還也。」《詩.小雅.黃鳥》:「言旋言歸,復我邦族。」朱熹注:「旋,回;復,反也。」又從返回引申有圓形的意思,《莊子.達生》:「工倕旋而蓋規矩,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。」成玄英疏:「旋,規也。規,圓也。」全句指工倕用手畫圓而技巧超越了以規矩等工具畫出來的圓,是手指與物象合而為一,而不用心思去思考。 由於「旋」指圓形,因此用來懸掛大鐘的圓環也稱為「旋」,《周禮.考工記.鳧氏》:「鍾縣謂之旋。」孫詒讓《正義》引王引之:「鍾縣者,縣鍾之環也。環形旋轉,故謂之旋。旋、環古同聲。」 此外,音樂的曲調回環曲折,故又可稱為「旋律」。成語「凱旋而歸」,指戰爭獲勝,軍隊奏着得勝樂曲歸來,後泛指獲勝歸來,這裏的「旋」即指樂曲。 | |||||||||||
逐 | 甲骨文用作本義,指逐獸。如《合集》10228正:「己未卜,亘鼎(貞):逐豕,隻(獲)。 」《合集》10266正:「戊戌卜,鼎(貞):王往逐鹿…」又用作貞人的名字。如《合集》24782:「丁卯卜,逐鼎(貞):今夕雨。」 金文「逐」表示驅逐,驅逐的對象不限於獸。如㘱盨:「卑(俾)復虐逐氒(厥)君氒(厥)師。」意謂使人再次虐暴驅逐其君主和軍隊。「逐」又用作人名。 「逐」後引申表追隨、追求。如《史記.匈奴列傳》:「逐水草遷徙,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,然亦各有分地。」《漢書.食貨志》:「民心動搖,棄本逐末,耕者不能半,姦邪不可禁,原起於錢。」 「逐」表示競爭、競逐。《玉篇.辵部》:「逐,競也。」如《左傳.昭公元年》:「自無令王,諸侯逐進。」杜預注:「逐,猶競也。」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」 「逐」還表示依次。如《魏書.江式傳》:「詁訓假借之誼,僉隨文而解;音讀楚、夏之聲,並逐字而注。」唐代戴叔倫〈送前上饒嚴明府攝玉山〉:「更將舊政化鄰邑,遙見逋人相逐還。」 | |||||||||||
登 | 甲骨文或省去二「止」形,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本義,表示進獻祭品,猶其是獻禾、米、黍。《合集》30306「登黍于宗」。《合集》34591:「王其登米」。這種用法的字形或加從「米」為意符,象進獻米之形。 此外,甲骨文還有從「皀」從「廾」,此字形可讀為「徵」,表示徵召,《合集》6619:「勿登(徵)人乎(呼)伐羌」(楊樹達)。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中,有字形只作「皀」,而用為「登」的例子,《花東》48:「皀(登)自丁黍」,即進獻來自「丁」的黍(沈培)。 金文從「𣥠」從「豆」從「廾」,或不從「𣥠」。班簋不從「𣥠」而從「阜」,也有上升之意。 金文表示登上,散盤:「登于厂湶」。這種用法的「登」皆寫作從「𣥠」。又表示升遷,就職,班簋:「登于大服」。又用作國名,文獻作「鄧」,鄧公鼎:「鄧公乍旅尊鼎」。古以「登」(鄧)名國者有二,一在楚國附近,曼姓。一在陝西,媿姓(陳夢家)。又用作祭名,相當於文獻的「烝」。姬鼎:「用登(烝)用嘗」。十四年陳侯午錞:「以登(烝)以嘗」。《爾雅.釋天》:「冬祭曰烝」,郭璞注:「進品物也。」《禮記.王制》:「天子諸侯宗廟之祭,春曰礿,夏曰禘,秋曰嘗,冬曰烝。」《春秋繁露.四祭》:「蒸者,以十月進初稻也。」 《說文》:「登,上車也。从𣥠、豆,象登車形。𤼼(𤼷),籒文登从𠬞。」段玉裁注:「引伸之凡上陞曰登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