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皮 |
|
UTF-8 | E7 9A AE |
---|---|
大五碼 | A5D6 |
倉頡碼 | 木竹水 |
Matthews | 5142 |
漢語大字典 | (一版)2753;(二版)2944 |
康熙字典 | 718 |
Unicode | U+76AE | |
---|---|---|
GB2312 | 3804 | |
四角號碼 | 4024.7 | |
頻序 A/B | 734 | 585 |
頻次 A/B | 2979 | 1815 |
普通話 | p |
小篆 | ||
---|---|---|
|
金文 | 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甲骨 | |||
---|---|---|---|
|
(部件樹) |
---|
簡帛文字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其他 | 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《說文》 | 解釋 | 部居 | 相關異體 |
---|---|---|---|
皮 | 剝取獸革者謂之皮。从又,爲省聲。凡皮之屬皆从皮。〔符羈切〕𤿤,古文皮。𤿌,籀文皮。 (67 / 61) | 皮 | 𥬖 𤿤 𠰎 𤿌 |
形義通解 |
---|
略說: 甲金文從「又」(象手形)從獸形(以◎表示),象手剝取獸皮之形(許慎、林義光),本義是剝皮、獸皮。 48 字 詳解: 甲骨文「又」在頂部,金文「又」在底部。獸口之形後來訛變為「廿」,再訛變為「竹」(季旭昇),為《說文》古文所從。一說「皮」字從「又」從「革」省,象以手剝去獸革之形(王國維)。本義是剝皮、獸皮,《說文》:「皮,剥取獸革者謂之皮。从又,爲省聲。凡皮之屬皆从皮。𥬖(𤿤),古文皮。𠰎(𤿌),籒文皮。」徐鍇《說文解字繫傳》:「生曰皮,理之曰革,柔之曰韋。」 甲骨文辭殘,用義不明。金文用作賞賜物,表示獸皮,九年衛鼎:「羝皮二」,表示兩塊公羊皮。又通假為「彼」,指示代詞,指那個,中山王圓壺:「于皮(彼)新杢」,「新杢」是地名。又用作姓氏、人名。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7:「食其肉而入皮」,表示吃它的肉而上繳它的皮。 《睡虎地秦簡.效律》簡42:「皮革」,《左傳.隱公五年》:「皮革齒牙,骨角毛羽。」孔穎達疏:「有毛為皮,去毛為革。」 又通假作「破」,《郭店竹簡.語叢四》:「皮(破)邦亡將」,表示國家破滅,將領死亡(陳偉)。 漢代竹簡、帛書通假為「彼」,指那個,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甲本》第5行:「故去皮(彼)取此。」《銀雀山漢簡.孫子兵法.謀攻》:「故兵知皮(彼)知己」。 又通假為「被」,《馬王堆.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》第66行:「皮(被)髮」,表示披頭散髮。「被」也有通假為「皮」,《馬王堆帛書.十問》簡20:「被(皮)革有光」。《馬王堆.合陰陽》簡128:「皮膚氣血」。 另參見「克」。 610 字 相關漢字: 又,廿,竹,革,彼,破,被,克 |
其他方言讀音 | |
---|---|
本字庫於「皮」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| 詳細資料 |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地名 | ||
---|---|---|
南皮縣 | (1/1) | 詳細資料 |
成語彙輯 | ||
---|---|---|
皮裏陽秋, 皮開肉綻, 羊質虎皮, 與虎謀皮, 雞皮鶴髮… | (5/160) | 詳細資料 |
配搭點: |
---|
鞭, 表, 炒, 青, 俏, 帶, 瘩, 貂, 袋, 膚, 麩, 革, 雞, 筋, 趼, 羖, 骨, 橘, 鞋, 嘻, 嬉, 褎, 肉, 與, 賴, 面, 硬, 粘, 獸, 食, 屑, 蛻, 鐵, 鼉, 肚, 畫, 頑, 簧, 真, 脂, 紙, 橡, 扒, 疙 |
詞類 | 英文意義 |
---|---|
n. | skin; leather; hide; bark; fur; peel; outer covering; wrapping; tare |
瀏覽次數: 1867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