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義通解

上一頁 | 下一頁 搜索詞 : 假借 (共 251 筆) 191 - 200
[重新搜索]
搜索記錄: ( 假借 )

搜索字串:
選項:

支援萬用字元:「?」代表任一漢字,「*」代表句內任一字串。
關鍵字、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。NOT 「A B C D...」= 有 A, 無 B, C, D...

漢字 形義通解
」的本義指才能超卓的人,又是上古帝王的名號,指帝舜。
戰國竹簡「」字從「」,「」聲,「」下的人形或寫作「」,「」形又加飾筆,訛成「」形。「」是「」的分化字(季旭昇)。從「」的「」字表示大,又表示才德超卓的人。本義指才能超卓的人,又是上古聖王的名號,指帝舜。「帝舜」在《山海經》中寫作「帝俊」,與戰國竹簡「」字可互相參照。
」是上古賢明的君主,他出身寒微,受到堯的提拔,立為天子。《郭店簡.窮達以時》簡2:「舜耕於鬲(歷)山,陶拍於河浦,立而為天子,遇圥(堯)也。」意謂舜在歷山耕種,在河邊製作陶器,被擁立成為天子,是因為遇到了帝堯。《郭店簡.唐虞之道》簡15-17:「夫古者舜佢(居)於草茅之中而不憂,升為天子而不喬(驕),佢(居)草茅之中而不憂,智(知)命也。升為天子而不喬(驕),不流也。」意謂古時舜出身低賤,住在草茅之中而不憂患,提升為天子而不驕傲,住在草茅之中不憂患是知道天命,升為天子而不驕傲是不放縱(參劉釗)。
」看到「」的賢孝,故把王位禪讓給他,並把兩個女兒嫁給他。《郭店簡.唐虞之道》簡22:「古者堯之舉舜也,昏(聞)舜孝,智(知)其能養天下之老也。」意謂古時堯提拔舜,聽說舜孝順,知道他能養育天下的老人。《郭店簡.唐虞之道》簡25:「古堯之廛(禪)虖(乎)舜也,女(如)此也。」意謂古時堯禪位給舜,是這樣的。
」、「」一同被稱為聖王,「」表示高,「」表示大,「堯舜之道」是至高至大的治國之道。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有虞氏以爲謚者,堯,高也;舜,大也。舜者,『俊』之同音假借字。《山海經》作『帝俊』。」
舜能延續堯的善政,推而廣之,造福百姓。《白虎通.德論.號》:「謂之堯者何?堯猶嶤嶤也,至髙之貌,清妙髙遠,優遊博衍,衆聖之主,百王之長也。謂之舜者何?舜猶僢僢也,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。」
」和「」都是明君,死後受到萬民的膜拜,今浙江紹興市上虞有「大舜廟」,相傳帝舜在此出生;湖南省永州市九疑山有「舜廟」,相傳帝舜死後埋葬於此。
成語「舜妃啼竹」指舜去世後,他的兩個妃子淚盡血出,灑在竹子上,使竹子染上斑點。故莖上有紫褐色斑點的竹子,也叫「湘妃竹」。
而「舜歌南風」指舜製作五弦琴,彈奏〈南風〉一歌,希望消除民困,潤澤民生,物阜民豐。
相傳「」每隻眼睛有兩個瞳孔,故名叫「重華」。《史記.五帝本紀》:「虞舜者,名曰重華。」張守節正義:「(舜)目重瞳子,故曰重華。」後來「重華」亦用來代稱帝王。
」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,是帝舜的後裔,《姓氏考略》:「虞舜之支庶,以舜為氏。」「」姓分布於今北京、山西之運城、廣東之澄海、南澳等地。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舜華,唐代有舜化,明代有舜用禹。
」後來又表示草名,一種蔓生植物,楚國稱它為「」,秦國稱它為「」,蔓延在地上生長,花朵遍布於蔓藤上。後加「」造「」字,專門表示草名之義。《說文》:「䑞(舜),艸也。楚謂之葍,秦謂之藑,蔓地蓮華。象形。从舛,舛亦聲。凡舜之屬皆从舜。𡐩,古文舜。」「」即木堇(木槿),《呂氏春秋.仲夏紀》:「半夏生,木堇榮。」高誘注:「木堇,朝榮暮落,是月榮華,可用作蒸,雜家謂之朝生,一名蕣。」
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,假借為地支。
甲金文象斧鉞一類兵器,假借為地支。金文象斧柄之豎筆彎曲。甲金文用作地支。《合集》13525:「甲戌卜」。康鼎:「唯三月初吉甲戌」。
《說文》:「戌,滅也。九月陽气微,萬物畢成,陽下入地也。五行,土生於戊,盛於戌。从戊,含一。凡戌之屬皆从戌。」
參見「」、「」。
古文字「」從「」(指腦袋)從「」,古人認為「」、「」都是思維的器官,「」字表示心、腦交相運用,進行思考。
金文、簡帛文字、小篆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是人頭頂的「囟門」、「腦門」(新生兒頭骨未長合處)借指腦袋。古人認為「」、「」都是思維的器官;《孟子.告子上》:「心之官則思」。宋代陳思《兩宋名賢小集.寄眠雲處士》:「腦慮精難滿,心憂影或偏。」反映腦用來思慮,心用來憂慮。清代杞廬主人《時務通考.醫學.內科》:「身之運動,腦之運思」。「」字表示心、腦交相運用,進行思考。本義是思想、思考、反思。引申為思緒、思念等。
」字今人寫作從「」從「」,只是隸變後的結果。「」字的金文和小篆其實都寫作「」,即從「」從「」,粵語「腦囟都未生埋」批評別人幼稚、年紀小而不懂思考、分析事情)。「」字中的「」後來被訛寫為「」,《馬王堆漢帛書.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》中曾「」、「」二字同時使用,是這個訛寫過程的痕跡。
」字反映古人認為所謂思想或思緒者,是腦與心的相通,「如絲之相貫不絕」(黃公紹、熊忠)。《說文》:「思,容也。從心,囟聲。」一解釋,雖然正確的記錄了「」字之從「」,但「容也」一訓,後世如南唐徐鍇和清人段玉裁等都認為是「䜭也」之誤,並以「深通」為之解。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:「謂之思者,以其能深通也。」《玉篇》:「深謀遠慮曰思。」然而,「」字的深邃或深通到底從何顯出呢?熊忠《古今韻會舉要》即解釋說:「自囟至心,如絲相貫不絕也。」張舜徽《說文解字約注》:「思之言絲也,謂纖細如絲,聯續不絕也。」此中,心腦相對,顯示古人認為腦與心都是思維的器官,而所謂思想,亦涉及某一意義的「往返曲折」,這或即西方傳統所謂的「反省」(reflection)。更有進者,與「」字息息相關的「」字亦表現了類似的反省結構,參見「」。
佛學裏的「」對應梵語的cetana或cint,表示「」,指心隨着境遇而起的思慮、心志、意願。《俱舍論四》曰:「思謂能令心有造作。」《大乘義章二》曰:「思願造作名思。」
」是七情之一,中醫認為「脾主思」,即思考與脾臟有關,過度思慮會傷脾。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脾在志為思,思傷脾」。《素問.舉痛論》:「思則氣結,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」孔子主張勤學多於空想,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子曰:『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』」
」側重於推理,如「思考」、「思辨」;「」側重於想像,如「空想」、「幻想」、「理想」。普通話口語裏「思考」的意思多用「」來表示。《說文解字約注》:「古人言『思』,今語則言『想』。」
金文用作人名,鮑子鼎:「中(仲)匋始(姒)﨤(及)子思,其寿君母(毋)死」,「中(仲)匋始(姒)」和「子思」都是人名,意謂希望匋姒和子思長壽,不會死去。五年龔令思戈:「龏(龔)令思」,「」是地名,「」是官名,表示縣令,即一縣之行政長官,「」是他的名字。
戰國竹簡假借為「使」,《清華簡二.繫年》簡57:「穆王思(使)驅孟渚之麋」,「孟渚」是宋國地名,那裏是一片水澤,多見逐水草而居的麋鹿,全句意謂楚穆王派遣華孫元驅趕孟渚的麋鹿。
又古人認為「」、「」並用,意識的覺知是腦與身體一起行動而產生的,心臟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,姑備一說。
金文從「」(象斧頭),「」聲,本義是用斧頭劈開。後借作虛詞。
金文從「」,「」聲,「」象斧頭,本義是用斧頭劈開。《說文》:「斯,析也。从斤,其聲。《詩》曰:『斧以斯之。』」《說文》:「析,破木也。」「」用來表示砍伐木頭、劈開柴薪、披荊斬棘,《詩.陳風.墓門》:「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」意謂城門有荊棘,阻害行人,用斧子把牠劈掉(馬持盈)。
」的本義是劈開,故有裂開之意,後來「」借用為虛詞,加意符「」,造「」字,表示撕裂之義。張舜徽《說文解字約注》:「今語猶稱裂物為斯,俗作撕。」不過「」的本義是用斧頭劈開,「」則多表示用手撕裂。《通俗編.雜字.斯》:「按今皆以手析物為『斯』,《集韻》或从手作『撕』。」王念孫《廣雅疏證》:「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。」
金文表示奴僕,禹鼎:「斯馭二百,徒千。」「斯馭」指編在兵車服役的人,意謂駕車的僕人兩百個,步兵一千人。「」的僕役義後世用「」表示,《史記.蘇秦傳》:「厮徒十萬」。
金文又用作助詞,是句中的襯字,無義,叔尸鐘:「女(汝)考壽萬年,永保其身,卑(俾)百斯男,而埶(蓺)斯字。」意謂(希望)你長壽萬年,永遠保養自己,使百男(之多的子孫),從事於生育繁衍(形容子又生子,孫又生孫)。《詩.大雅.思齊》:「大姒嗣徽音,則百斯男。」意謂太姒繼承美好的聲譽,有百男之多。師訇簋:「訇其萬囟(斯)年子子孫孫永寶」,「」是人名,意謂(希望)訇萬年子孫永遠珍重。
戰國竹簡也用作助詞,《清華簡一.皇門》簡4:「是人斯惠王共(恭)明祀,敷明刑。」意謂人人協助周成王恭敬地進行大祭祀,頒布明確的法令。《郭店簡.六德》簡42:「生民斯必又(有)夫婦、父子、君臣。」意謂有人民就有夫婦、父子、君臣。
」又用作指示代詞,相當於「」,《論語.子罕》:「有美玉於斯。」即「有美玉於此」,意謂這裏有一塊美玉。《說文解字約注》:「湖湘間重讀斯,則音近茲矣。凡用『斯』為語辭者,乃『只』之假借;用『斯』為『是』者,乃『此』之假借。」
「斯文」最初表示這種禮樂文化、典章制度,《論語.子罕》:「天之將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。」「」表示「」,「」指文化、禮樂制度,意謂天若是要消滅這種文化,那我也不會掌握這些文化(楊伯峻)。後來「斯文」特指文學,南朝梁鍾嶸《詩品.序》:「曹公父子篤好斯文。」意謂曹操父子十分愛好文學。又指文人雅士,《魏書》:「而芳一代碩儒,斯文攸屬,討論之日,必應考古,深有明證。」意謂一代大儒、文人雅士聚會,討論之時,必會引經據古,證據明確。又表示文雅,多用於口語,元關漢卿《五侯宴》第三折:「一生村魯,不尚斯文。」意謂一生粗魯,不慕文雅。
金文「」又用作人名,戰國晚期元年丞相斯戈 :「元年,丞相斯造。」「」即李斯,任秦國丞相,全句意謂第一年,丞相李斯鑄造(這把戈)。
」是現行罕見的姓氏,分布於上海、浙江、雲南、四川、湖北、遼寧、山西、陝西、新疆等地。漢族、彝族均有此姓。《通志.氏族略》:「斯氏,《姓苑》云:吴人,《吴志》:『剡縣史斯從』,望出東陽與勃海,《南齊書》:『東陽郡有斯氏。』」意謂「」姓是吳地人,《吳志.賀齊傳》記載剡縣有一個史官叫「斯從」。「」姓族人出自東陽和勃海,《南齊書》記載東陽郡有「」姓。三國時吳國有斯敦。
」是中譯外文的常見字,如希臘眾神之王「宙斯」(Zeus)、17世紀荷蘭哲學家「斯賓諾莎」(Benedict Baruch Spinoza)。
」疑本來專指私田,後借為公私之「」。
」字從「」,「」聲,本義疑專指私田,後多假借為公私之「」。《說文》:「私,禾也。从禾,厶聲。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。」段玉裁注:「蓋禾有名私者也。今則叚私爲公厶。」按陳秉新認為「」或為「私田」之專名,《詩.小雅.大田》;「遂及我私。」毛亨傳:「私,民田也。」其說可從。參見「」。
金文有「私工」一詞,為制造機構的名稱。戰國時期工官機構分為「」、「」兩系,「」指邦國,如各國相邦所領導的工官機構和地方縣邑官府屬下的工官機構;「」指私家,包括屬於國君或封君宮廷的工官機構,也包括貴族內部的私人手工業(劉釗)。邵宮和:「私工,工感。」秦虎形轄:「卌六年,私工,工勉。」
秦簡「」指私人,《睡虎地秦簡.法律答問》簡175:「以其乘車載女子,可(何)論?貲二甲。以乘馬駕私車而乘之,毋論。」全句指用可以乘坐的小車載女子,如何論處?應罰二甲。用駕乘車的馬駕駛私人的車而載女子,則不予論處。
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手形,「」象跪坐人形,會一人受按壓之意,是古「」字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音近假借為「」。
金文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象手形,「」象跪坐人形,會一人受按壓之意,是古「」字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,音近假借為「」。
楚文字多用「」字來表示「」字,睡虎地秦墓竹簡《日書》的「」字寫法也是如此,因為「」、「」音近之故。
𪒠鐘:「靈印(色)若華」,表示鐘的美麗顏色像鮮花一樣(參李家浩)。
此外,胡樸安認為甲骨文的「」字也應該釋為「」,然而甲骨文「」多借用作地名或方國名,難以確定甲骨文「」已用為「」,姑備一說。
根據字書記載,「」的本義是臉上的神情、氣色,《說文》:「色,顔气也。从人从卪。凡色之屬皆从色。𢒸,古文。」參見「」。
甲金文從「」(象雙手)從「」(象跪坐人形)從「」(坑坎),象人身陷土坑之中,有人在上面以雙手救援之形。「」是「」、「」的初文。本義是拯救,後引申為幫助、輔弼。
古文字「」、「」形近,區別在於甲骨文「」字從「」,雙手在上拯救坑中之人,取義於拯救。而「」不從「」,雙手在下面舉起人形,取義於承擔、承托。戰國文字「」的腿部和「」訛變為「」形。由拯救引申,「」可表示幫助、輔弼,《呂氏春秋.介立》:「為之丞輔。」此義可用作官名,「丞相」即「宰相」。
金文用作人名,小篆又用作官名。如秦詔板及商鞅量加刻皆作:「皇帝盡幷兼天下諸侯……乃詔丞相狀、綰,法度量,則不壹……」。
」是「」、「」等字的聲旁。表示冬祭的「」字,金文有假借」(中山王圓壺)、「」(十年陳侯午敦)字來表示,故從「」聲的「」可與「」、「」通用。
《說文》:「丞,翊也。从𠬞从卪从山,山高奉承之意。」段玉裁注:「翊當作翼,俗書以翊爲翼,翼猶輔也。」
金文多從「」,「」聲。古代「」、「」本同一字,應是假借」作「」,後加「」分化出「」,目的是突出「」涉及財貨的賜予。本義是賜予。
金文中,賞賜字商末周初作「」,後加形符「」以示財貨的賜予,入東周則字多作「」。償還之「」西周寫作「」,東周早期未見此字。睡虎地秦簡字作「」,與賞賜之「」同形。曶鼎「」字從「」省聲,中山王方壺「」省作「」形。《說文》:「賞,賜有功也。从貝,尚聲。」參見「」。
金文指賞賜,𠫑羌鐘:「賞于韓宗」,指得到韓宗的賞賜。中山王方壺:「天子不忘其有勛,[辶吏]其老策賞中(仲)父」,意謂天子沒有忘記他有功勳,使年老的大臣把仲父的功勞與賞賜書於竹簡上。又用作「」,指賠償的意思,曶鼎:「賞(償)曶禾十秭。」另,曶鼎:「來歲弗賞(償),則倍」,指明年不賠償的話,則刑罰加倍。
戰國竹簡指賞賜,《上博竹書二.容成氏》簡43:「其政治而不賞,官而不爵」,指他的政治清明而不靠賞賜,臣下盡職而不濫賜爵位。又《上博竹書四.曹沫之陳》簡35-36:「賞均聲(聽)中,則民和之」,意謂獎賞公平,聽信公正的言語,那麼人民就會與長上和睦相處。
秦簡指賞賜,《睡虎地秦簡.法律答問》簡52:「廣(擴)眾心,聲聞左右者,賞。」全句指能振奮眾人士氣,使左右聽聞他的名聲的,應予賞賜。字又用作「」,指賠償,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76:「公有責(債)百姓未賞(償),亦移其縣,縣賞(償)」,指官府欠百姓債而未償還,亦應發文書給百姓所在的縣,由該縣償還。另字又用作「」,指曾經,《睡虎地秦簡.日書甲種》簡143正-4:「丁未生子,不吉,毋(無)母,必賞(嘗)繫囚。」
甲金文從「」從兩短橫從「」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(唐蘭、陳劍),象高出地面的堂基,「」字是在「」上部加「」、「」分化出來。因為「」是高於地面,故「」有高尚之義,引申為崇尚,假借為尚且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兩短橫(後豎起來成為「」)從「」,「」是「」的初文(唐蘭、陳劍),象高出地面的堂基,「」字是在「」上部加「」、「」分化出來。因為「」是高於地面,故「」有高尚之義,引申為崇尚,假借為尚且。
春秋戰國文字在「」所從的「」中間加一圓點為飾,圓點後來伸展為短橫或短豎。短豎和「」至小篆訛變為「」。
金文表示崇尚,中山王方壺:「可灋可尚」,表示可以效法,可以崇尚。又表示尚且、還(陳初生),弔䟒父卣:「母(毋)尚為小子」,表示不要還是處於小子的階段。又通假作表示常法的「」,陳侯因[次月]敦:「永為典尚(常)。」《易.繫辭下》:「既有典常。」《國語.越語下》:「無忘國常」,韋昭注:「常,舊法。」又通假作表示守護的「」,冶仲考父壺:「子子孫孫永寶是尚(常)。」《詩.魯頌.閟宮》:「魯邦是常」,鄭玄箋:「常,守也。」又用作人名。
漢簡用作「」,表示登,《銀雀山漢簡.晏子.一三》:「景公令脩(修)茖(路)𡨦(寢)之臺,臺成,公不尚(上)焉。」表示臺建成後,景公不肯登上去。
」是從表示堂基的「」分化出來,表示高尚的本義,引申之,登上堂基又叫「」,這一意義的「」傳世文獻多寫作「」,「」、「」是音義密切相關的同源詞。中山王方壺表示上下的「」加注「」字,成為雙聲字,「」既是聲符,又是義符。
《說文》:「尚,曾也。庶幾也。从八,向聲。」
」字後來成為許多字的聲旁,如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、「」、「」等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二◎,在「」(人形)的左右腋下分別加◎,◎變化多端,或為火形,或與豆形近,或為圓形,或為交叉之斜畫。季旭昇謂象人腋下挾二器,以會左右相配之意,本義是相配,引申表示配偶、輔相。
甲金文從「」從二◎,在「」(人形)的左右腋下分別加◎,◎變化多端,或為火形,或與豆形近,或為圓形,或為交叉之斜畫。季旭昇謂象人腋下挾二器,以會左右相配之意,本義是相配,引申表示配偶、輔相。
甲金文表示配偶,《合集》36186「示壬爽妣庚」,即示壬及其配偶妣庚。二祀𠨘其卣:「遘于匕(妣)丙肜日大乙爽」,表示適逢大乙的配偶妣丙肜日之祭。金文還表示輔相、輔助,夨令方尊:「今我隹令(命)女(汝)二人亢眔夨爽左右于乃寮以(與)乃友事。」表示我命令亢和夨兩人輔助你們的同僚和友官。又表示差錯,散氏盤:「余又(有)爽[宀䜌],鞭千罰千。」
此外,典籍「昧爽」(天將亮而尚暗之時)之「」,金文寫作從「」從「」,「」標聲,「」是義符,從不寫作「」,典籍作「」應是假借字。
《說文》:「爽,明也。从㸚从大。𤕤,篆文爽。」段玉裁注:「爽本訓明。明之至而差生焉,故引伸訓差也。朝旦之時,半昧半明,故謂之早昧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