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甲骨部件分析
部件: 日 (主部件) 共 21 字 | 主部件 | 包括子部件 |
漢字 | 部件 | 甲骨 | 形義通解 | 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晉 |
| 甲骨文的辭例殘缺,用義不詳。金文用作國名,指周代諸侯國晉國。西周時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,其後叔虞之子燮父因封國在晉水之旁改國名為晉。晉國故址在今山西省、河北省南部、陝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。用例如晉仲韋父盉:「晉中(仲)韋父乍(作)旅盉,其萬年永寶。」子犯鐘:「子𨊠(犯)及晉公[辵率](率)西之六𠂤(師),博(搏)伐楚[井刅](荊)。」子犯即晉文公之舅狐偃,銘文記載子犯和晉文公率領軍隊伐楚。 簡帛材料也用作國名,如《清華貳.繫年》簡45:「晉文公立七年,秦、晉回(圍)奠(鄭)。」馬王堆帛書《春秋事語》第28行:「晉獻公欲得隨會也。」「隨會」即士會,乃晉國大夫,其事跡亦見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等。 傳世文獻裡「晉」可表示進、向前的意思。《爾雅.釋詁下》:「晉,進也。」如《文選.班孟堅〈幽通賦〉》:「盍孟晉以迨群兮,辰倏忽其不再。」李善注引曹大家曰:「孟,勉也。晉,進也。」「孟晉」即努力進取。又如「晉級」即進級、升級。 「晉」還是朝代名。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,定國號為晉。公元936年,石敬瑭滅唐稱帝,亦定國號為晉,史稱後晉。此外,「晉」乃今山西省的簡稱。 | |||||||||||||
夏 |
| 「夏」字於甲骨卜辭中用作貞人名。金文字形多變。首先,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,上從日下從頁,用作人名。西周晚期從日從頁從女,「頁」象人形而突出頭部,女乃「止」的訛變,金文人形下部常有添加「止」,象腳趾之形。而「日」形又有省去中間一點,呈一圓形,隸定後訛作「口」。春秋早期秦公簋、秦公鐘「夏」字省去日形,加左右「爪」形,隸作「𦥑」,象兩手。春秋晚期「頁」下的「止」形移至「日」形或「口」之下,以使字形左右平衡,從足從頁,與戰國璽印及《汗簡》古文相同。《說文》古文作「𠍺」,與戰國燕系璽印文字字形近,足字上部從人從一從目,應是「頁」的訛變。參見「頁」。 「夏」是朝代名,夏代文明影響中國深遠,於是相沿為中國人的代稱。《說文》:「夏,中國之人也。从夊从頁从𦥑。𦥑,兩手;夊,兩足也。」小篆「夏」省去日形,從頁從夊從𦥑,夊是「止」之訛變,與金文中秦國文字字形相同。學者或據秦公簋字形以為象舞者手容及足容,與「雩」同字(戴君仁);此乃據「夏」的省形立說,不盡可信。(參湯餘惠) 金文用為人名,又表示華夏,指中原國家、中原之人。秦公簋:「虩事蠻夏」。《書.堯典》:「蠻夷猾夏」孔傳:「夏,華夏。」又表示中原地區之音樂,典藉作「雅」,甚六鐘:「台(以)夏台(以)南,仲鳴媞好。」鐘銘「夏」指中原之樂,「南」則指南國之樂。《詩.小雅.鼓鐘》:「以雅以南,以籥不僭。」「夏」即是「雅」,在此指周樂。又是古水名,噩君啟舟節:「逾夏」,指經過夏水。《楚辭.九章.哀郢》:「去故鄉而就遠兮,遵江夏以流亡。」王逸注:「江、夏,水名也。」據說冬天枯涸夏天流動,所以名為夏水。此外還用作朝代名、楚曆月名、地名等。 一說「夏」最初為中原古部落名,沿用為中國人的稱呼,也泛指中國;故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民族稱為「諸夏」,以別於四方「蠻」、「夷」、「戎」、「狄」。徐灝:「夏時夷、狄始入中國,因謂中國人為夏人,沿舊稱也。」(參漢語大字典) 又「夏」字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借作「憂」,表示憂慮。《馬王堆.戰國縱橫家書》:「不利於國,且我夏(憂)之。」參見「憂」。 | |||||||||||||
晝 | 甲骨文「晝」表示白天,《合集》22942:「今晝。」金文亦表示白天,㝬𣪕:「余亡(無)㝩晝夜」,指我日夜都沒有閑逸。 戰國竹簡「晝」亦指白天,《上博竹書四.曹沫之陳》簡10-11:「不晝寢」,指不在白天睡覺。 傳世文獻中「晝」多指白天,《廣雅.釋詁四》:「晝,明也。」《詩.豳風.七月》:「晝爾于茅,宵爾索綯。」鄭玄箋:「女(汝)當晝日往取茅歸,夜作絞索以待時用」,全句指你在白天拿取茅草,夜裏把絞繩打好。另,「晝」又用作地名,為春秋時齊國城邑,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。《孟子.公孫丑下》:「三宿而後出晝。」後又以地名為姓,《通志.氏族略三》:「晝氏,《風俗通》:『齊大夫食采晝邑,因氏焉。』」 | ||||||||||||||
眾 | 甲骨文表示地位低的民眾,《合集》50正:「貞:我其喪眾人」。《合集》1:「大令眾人曰:協田。」表示命令眾人合作耕田。 金文也表示眾人,曶鼎:「匡眾厥臣廿夫寇曶禾十秭。」表示匡手下的臣僕共二十人強搶了曶十秭禾。「秭」是禾的單位,「十秭禾」即禾二千秉,參見「秭」。中山王鼎:「親䢦(率)參(三)軍之眾,以征不宜(義)之邦。」中山王鼎:「母(毋)眾而囂」,表示不要恃着人多勢眾而囂張跋扈。 春秋戰國文字亦用作本義,《侯馬盟書》331:「眾人」。《詩.周頌.臣工》:「命我眾人」。《詛楚文.巫咸》:「悉興其眾」。《郭店楚簡.老子甲》簡12:「教不教,復眾之所過。」表示效法人們未能效法的大道(魏啟鵬),以補救眾人的過錯(陳鼓應)。《上博竹書五.季庚子問於孔子》簡10:「鹵則失眾」,表示鹵莽則失去民心。 漢代簡帛通假為「終」,《馬王堆帛書.老子甲本》第143行:「是以君子眾(終)日行,不離其甾(輜)重。」表示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離開載重的車輛。王弼本《老子》第26章:「是以聖人終日行,不離輜重。」 | ||||||||||||||
翌 |
| 甲金文表示下一個,《合集》32935:「翌乙亥」,即明天乙亥日。小盂鼎:「翌乙酉」,即明天乙酉日。古時又用同音的「翼」、「翊」來表示「翌」,參見「翼」、「翊」。許慎、段玉裁等認為「昱」才是表示明日義的本字,而「翌」是「昱」的假借字。《說文.日部》:「昱,明日也。从日,立聲。」 段玉裁注:「凡經傳子史,翌日字皆昱日之假借,翌與昱同立聲,故相假借。」 甲骨文又用作祭名,《合集》22764:「翌于大(太)甲」,「太甲」是商代先王,表示對太甲進行翌祭。 漢印用作人名,《漢印文字徵》:「張翌」。 「翌」與「翼」相通,《銀雀山漢簡.晏子一三》簡602:「公令人視之,梟布翼伏地而死乎臺下。」明活字本《晏子春秋》「翼」作「翌」。意謂齊景公派人前往察看,在正廳的高臺下(發現)貓頭鷹張着翅膀,趴在地上死了。又表示輔助,「翌戴」猶「翼戴」,即輔佐擁戴,清何焯《義門讀書記.左傳》:「蓋自晉襄既亡,雖秉禮如魯,亦不復翌戴天子矣。」意謂自從晉襄公死後,雖然周朝好像魯國一樣秉持禮教,(但諸侯)不再擁護愛戴天子了。 | |||||||||||||
習 | 「彗」是「習」的聲符,「日」是意符,本義是暴曬,後來「習」字暴曬的意義保留在同從「彗」聲的「熭」字中,《漢書.賈誼傳》:「日中必熭」,《說文》:「熭,暴乾也。」而「習」字則被假借為鳥兒重複試飛、熟習、習慣、學習等義。《說文》:「習,數飛也。从羽从白。凡習之屬皆从習。」 至小篆,「習」所從的「彗」訛變為「羽」,「日」訛變為「白」。 甲骨文表示重複、因襲,《合集》31672:「習一卜」。《合集》31673:「習二卜」。《合集》31674:「習三卜」。「習一卜」表示重複一次占卜,「習二卜」、「習三卜」分別表示重複二次、三次之占卜。郭沫若認為這些習卜,一次占卜用三個龜甲或三片牛肩胛骨,三龜或三骨為一習。 戰國竹簡表示學習,《郭店簡.性自命出》簡60-61:「蜀(獨)凥(處)鼎(則)習父兄之所樂」,意謂一個人獨處時要多做父兄喜歡的事。《郭店簡.語叢三》簡10:「起習文章,嗌(益)」,劉釗認為「起」表示啟發、開導,全句意謂啟發學習禮樂制度,有益處。 「習」後來又用作姓氏,《漢印文字徵》:「習封之印」。 | ||||||||||||||
莫 |
| 甲骨文用作本義,《合集》29807:「其莫不冓雨。」即傍晚時不下雨。又用作地名,《合集》33545:「王田莫,無災。」「田」即田獵;意謂王在莫地田獵,沒有災禍。 金文用作本義,越王者旨於賜鐘:「夙莫不貣(忒)。」「夙」即早;「忒」即差錯,意指早晚都沒有差錯。又用作代詞,中山王方壺:「不羕(祥)莫大焉。」意指沒有甚麼比這事更不祥了。又用作人名,莫尊:「莫作旅彝。」意謂莫鑄造了一個行旅用的盛酒器。金文「莫」又通作「墓」,散氏盤:「以西至于𨾊莫(墓)。」指往西行,到達𨾊墓。又用作官名,郾客問量:「羅莫囂(敖)臧帀(師)。」「羅」是文獻中所載的羅國,「莫敖」是楚國的地方官職名;「臧師」是人名。 竹簡帛書用作本義。《上博竹書三.周易》簡38:「啻(惕)[虎口](號),莫譽(夜)又(有)戎,勿卹(恤)。」今本《周易》作「惕號,莫夜有戎,勿恤。」「惕號」意指驚恐呼號;「恤」,《說文》:「卹,憂也」;這句指雖然有驚恐呼號,夜裏有戰事,也不必擔憂。《睡虎地秦簡.秦律十八種》簡184:「行傳書、受書,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莫,以輒相報(也)。」意指傳送或收到文書,必須登記發文或收文的日月朝夕,以便及時回覆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.五十二病方》第237-238行:「到莫有(又)先食飲,如前數。」意謂到黃昏時才再飲食,數量如前所述。楚簡又用作官職名,《包山楚簡.文書》簡158:「于莫囂(敖)之軍。」 傳世文獻表示本義的例子如《禮記.間傳》:「故父母之喪,既殯食粥,朝一溢米,莫一溢米。」「溢」即「鎰」,古代的重量單位,相當於二十兩;「莫」指太陽快要下山的時候;全句指所以父母的喪事,棺木下葬之後,可以食粥,朝早二十兩米,黃昏也是二十兩米。南宋晏幾道〈蝶戀花〉:「朝落莫開空自許,竟無人解知心苦。」作者借秋蓮暮開朝落這種與世不同的習性比喻自己不與世合流。又引申為晚、時間將盡之意。《詩經.小雅.采薇》:「曰歸曰歸,歲亦莫止。」意指(你)一直說回家,但一年將盡(,仍未見你回家)。又引申指昏暗,《荀子.成相》:「門戶塞,大迷惑,悖亂昏莫無終極。」楊倞注:「莫,冥寞,言闇也。」「昏莫」即「昏暗」;這句指進言納諫的途徑被堵塞,人變得迷亂糊塗,惑亂昏暗愚昧是沒有盡頭的。 後來「莫」被借作虛詞「莫」,表示否定,相當於「不」。《國語.魯語下》:「女知莫如婦,男知莫如夫。」韋昭注:「言處女之知不如婦,童男之知不如丈夫。」又表示禁止,相當於「不要」、「不能」。東漢陳琳〈飲馬長城窟行〉:「作書與內舍,便嫁莫留住。」意指寫信給妻子,勸她早日改嫁,不要再等了。唐李白〈蜀道難〉:「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。」「莫」又借用作代詞,表示沒有誰、沒有甚麼,如莫不歡喜。《戰國策.楚策》:「群臣莫對。」即群臣都沒有回答。《周易.益》:「莫益之,或擊之。」意指沒有人給好處,倒有人給予攻擊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」意謂因為愛護百姓而稱霸天下的君主,是沒有人能抵禦他的。由於「莫」借作虛詞久借不還,乃有人再加注「日」於「莫」之下而成「暮」。 「莫」是現在常見的姓氏,主要分佈在廣西、四川和廣東等多省。戰國已有「莫」姓,如《漢印文字徵》「莫如」。 | |||||||||||||
量 |
| 甲骨文構形有多種說法,何琳儀認為從「昜」從「東」,昜、東共用豎筆,「昜」是量的聲符。孫常敍認為不從「日」,所謂「日」形象囊袋的袋口,象張囊橐之口以量物之形,按此說與字形不合,「東」已象袋子上下兩端皆有束縛,故不能再象袋口。郭沫若認為此字是「亮」的古文,象太陽從東方昇起,大放光明,按此說雖可從聲音方面說明「亮」與「量」的關係,但除音理之外,與「量」字的用義難以連繫。甲骨文又有從「田」和從「束」之形,或不從「日」而從「子」形,所謂「子」形疑為筆畫增繁所致。 甲骨文用為人名和地名,金文用為國名和人名,戰國竹簡用作衡量之意,《上博楚竹書二.容成氏》:「不量丌(其)力之不足」。又表示度量衡之度量,《睡虎地秦簡.為吏之道》:「慎度量」。 | |||||||||||||
暈 | 甲骨文用作本義,表示陰天、雲氣蔽日,《合集》974:「丁卯暈」,意謂丁卯這一天陰天。《合集》13049:「酉暈,延雨。」意謂酉這一天雲氣蔽日,連綿不斷地下雨。 漢帛書假借「軍」來表示「暈」,《馬王堆.天文雜占》:「軍(暈)之所在,軍敗。」意謂日月周圍雲氣環繞,就會戰敗。《馬王堆.天文雜占》:「月軍(暈)包,戰不出七日。」意謂月亮有雲氣包圍,打仗不超過七日。 「暈」字的本義仍保留在後世的詩文中,李白〈橫江詞〉:「月暈天風霧不開,海鯨東蹙百川迴。」不過更多表示昏眩、頭暈,陸龜蒙〈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〉:「看花雖眼暈,見酒忘肺渴。」《水滸全傳》第三十六回:「(宋江)向前扶他,不覺自家也頭暈眼花,撲地倒了。」 | ||||||||||||||
督 |
| 由於「督」本義是日中,有端正之意,故可引申為糾正、從中道視察。後來「督」被用來表示觀察、監視,所以把意符「日」改為「目」。《說文》:「督,察也。一曰:目痛也。从目,叔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督者,以中道察視之。人身督脈在一身之中,衣之中縫亦曰督縫。」 戰國竹簡通假為「篤」,《馬王堆.老子乙本》第231行:「至虛極也,守靜督也。」今本《老子.第十六章》作「致虛極,守靜篤。」意謂致虛(使心境空明)和守靜的工夫,做到極篤(極點、頂點)的境地(陳鼓應)。 |